沒有好處就不要想我幫你。
很多人都覺得,幫人是件麻煩的、吃力不討好的事。
但問題在於,人在職場,請人幫忙是一種常態。
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也都有自己的專業,不可能包打天下,做事情往往是需要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人來協助完成。
大到自己執行的任務需要別的部門專業上的配合和支持,小到自己的電腦出毛病了,PPT裏想配個漂亮的圖表,甚至中午有事想找人帶個快餐,都免不了要請人幫忙。
有句話,叫作“一個好漢三個幫”,其實反過來說也一樣:“有三個幫的就是好漢。”如果總是有人幫你,那你就能成為職場上的好漢,你的晉升之路就能特別順利。
但怎樣讓人幫忙,也是一門學問,所謂“不幫你是本分,幫你是情分”。
據我觀察,同事之間,總是肯幫你忙的,大致是這四種情況:一是你運氣好,同事是個“活雷鋒”,他就是樂於助人。不過,這種情況,概率太小;二是他和你關係極好,但這種情況,也不是太多;三是他欠你人情,比如你曾經幫過他一個大忙,或者你總是請他吃個飯唱個K之類。
所以我們要盡量讓自己樂於助人、主動付出,不說道德高尚,說得功利一點,你下次請人幫忙也理直氣壯一點。
第四種情況,就是這件事是互利共贏的。你請他幫你做這件事,做成了,對他也有好處,不是單純的誰求誰或者誰幫誰的問題,而是我們共同在做一件對雙方有利的事。
我們不但是同事,也是同盟
請人幫忙,你得站在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尋找這件事跟他的關聯點。說得過分一點,也其實也是一種營銷。
這第四種情況是本文要著重討論的。
雖然有點複雜,說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出兵侵略魯國。齊國是強國,魯國是小國。但魯國國力雖弱,卻有個了不起的聖人孔夫子,孔夫子門下更有著三千弟子,都是一身本事。眼看祖國有難,孔子就召集弟子共商對策。
對魯國來說,最理想的方案當然是:一、齊國停止攻打魯國;二、各個強國實力削弱,再沒有力量來攻打魯國。但聽著有點異想天開。
齊國已經出兵了,怎麼願意撤兵回去?各個大國更不會無緣無故地對掐。但孔子有個大弟子,叫子貢。
這子貢以會做生意著稱,他就把營銷的本事用到了這一場遊說上,去實施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子貢先跑到齊國,去見齊國的相國田常。田常是齊國的權臣,總想著取齊王而代之。但齊王沒什麼大的錯誤,他就沒有理由廢除齊王。
同時,還有一個掌握兵權的大將軍,是田常的政敵,他也不會允許田常為所欲為。田常想做齊國的老大,時時在謀劃的,就是如何打擊和削弱齊王和大將軍的勢力。
子貢找到田常,一開口就語出驚人,他對田常說,你怎麼能
打魯國呢?你該去打吳國才是。田常問,何出此言?
子貢理直氣壯:“魯都的城牆薄而矮,魯都的護城河窄而淺,魯國的君主愚蠢不仁,大臣虛偽無用,魯國的百姓喜歡文化厭惡武力,這樣的國家不可與它交戰。那吳國城牆高而厚,護城河寬而深,武器裝備堅固而嶄新,士卒精良而充足,又選派賢明的將軍守城,這樣的國家就應該去攻伐呀。”
田常一聽大為惱火,你這是來搞笑的呢,還是存心來諷刺我?
子貢不慌不忙地說,您難道沒聽說過這句話嗎?憂患存在於內部的,就進攻強大的國家;憂患存在於外部的,就進攻弱小的國家。
如今您的憂患就在內部。打魯國,肯定一戰成功,齊王、大將軍的威望就上升,你的影響力反倒下降了。而打吳國呢,估計是要失敗的,齊王就大失麵子,大將軍就要被人責問,你不就是大權獨攬了?
田常一拍腦袋,對呀,我怎麼沒想到?不過,軍隊已經在進軍魯國的路上了,突然掉頭向吳,這彎子沒法轉啊。子貢說,這個容易,我讓吳國來打你,你不就可以打它了?
於是子貢就跑到了吳國。吳王夫差此時剛打敗了越國,以軍事強國自居,正躊躇滿誌地要做天下霸主。
子貢一見夫差,喜形於色:“啊呀大王,揚名立方的機會來了。”
這話怎麼說呢?眼下齊國無故侵略魯國,吳國得站出來主持公道正義,攻齊救魯,這不但樹立了吳國“世界警察”的形象,也削弱了齊國的勢力,震懾了晉國,吳國不就是公認的老大了?
天差一聽,稱霸的機會來了,就說,好的,等我把越國徹底火了,消除了後顧之憂,就出兵伐吳。子貢說,這你就不對了,你是要稱霸天下的,現在卻去欺侮弱小,實在有損您的大國形象。你應該保存越國來顯示仁義,救魯攻齊來顯示強大國力,這樣才能在諸侯中樹立你的威望。吳王一聽有理,立即出兵奔向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