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你是誰?這是對自己的定位,我是個什麼類型的人才,我的興趣、我的長處是什麼,適合幹什麼樣的事業。每個人的特長、風格、個性都是不同的,也不能簡單地說好還是不好,關鍵是找到自己最為適合的、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那個崗位。
諸葛亮是個曠世奇才,他也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他喜歡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這兩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相,立下了不世偉業。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樂,不僅是說自己的能力強本事大,更是對自己的明確定位。因為管仲、樂仲是幫助齊桓公、燕昭王稱霸群雄的相國,也就是說,是運營總監的角色,不是自己做老板,而是幫助老板做大做強的人。
諸葛亮有這麼大的本事,為什麼不站到前台,自己創業過一把老板癮?並不是諸葛亮不想當老板,而是他覺得自己不可能當老板。
三國時,割據一方的軍閥,像曹操、袁紹、袁術、孫權、劉備、劉表、劉璋、公孫瓚等,至少要有三個條件,一是出身於名門世家,這樣才有號召力;二是占有一塊地盤,這樣才有發展的基礎;三是手下有一支隊伍,這樣才不被別人吃掉。諸葛亮隻是躬耕於南陽的一個農村青年,他本事再大,到哪裏去拉隊伍?到哪裏去占地盤?還沒動手人家就把他給滅了。所以,諸葛亮把自己定位在職業經理人的角色,是十分明智的。這樣依托已有的基礎,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價值,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有了這樣的定位後,諸葛亮就按照“謀略大師”的角色來包裝、宣傳自己。我們看《三國演義》中,無論是老一輩的知名人士水鏡先生,還是當地的名人徐庶、崔州平等,說起諸葛亮,都異口同聲——誰要是得到了諸葛亮,誰就可以爭天下。“諸葛亮是個好軍師”,這樣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第二個問題,要到哪裏去。諸葛亮二十七歲還在隆中高臥,不是他不想出山,而是他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哪裏去?諸葛亮這樣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的人才,到哪裏都會得到重用,這是肯定的,但重用到什麼地步,那還是有點講究的。
比如曹操統一了半個中國,實力最強,平台最大,似乎應該是首選。但曹操這裏人才濟濟,像荀或、郭嘉、程昱、荀攸等,水平高、資格老、功勞大,諸葛亮這樣一個無資曆、無實績、無關係的青年人跑去,大概要按部就班從幕僚做起,打拚幾年後才能脫穎而出,至於要做到“運營總監”這樣的高層,可能還得看運氣。
再比如孫權,實力也是很強的,但孫權這裏已經形成了以張昭、
周瑜等人為核心的江東集團,都是孫權知根知底的心腹,諸葛亮一個外地人要一下子淩駕於眾人之上,是不大可能的,更何況周瑜的能力也不在諸葛亮之下。所以諸葛亮最後選中劉備做他的老板,其實是經過了細致考察,深思熟慮後的決策。
我想主要有這四點。一是劉備誌向遠大,以“匡扶漢室”為奮鬥目標。一個員工事業發展的上限,取決於這個單位的上限,
而一個單位的上限,取決於老大的目標。劉備把目標定得越高,諸葛亮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大;二是劉備眼下的實力雖然較弱,但成長性好,諸葛亮去了後,可以大展身手;三是劉備集團的人才結構極不合理,關羽、張飛、趙雲是超級武將,而文臣則隻有糜竺、孫乾、簡雍等二三流人才,諸葛亮去了後,不但是第一,而且還是唯一,能馬上擔任核心職務;四是劉備為人的口碑較好,待人寬厚謙和,諸葛亮這樣一個背景不強的人,不用擔心受到排擠。所以,我們看起來是劉備哭著喊著要見諸葛亮,其實應該是諸葛亮主動要投奔劉備的。這就要說到第三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