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一個問題:全國所有大學中,哪個專業找工作最不用愁?這似乎有點“無厘頭”,好,答案是: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聽起來是不是挺匪夷所思的,古生物學專業,研究古代那些早已滅絕了幾千萬年的動物、植物,這個……用人的需求量不太大啊。錯了,用人的需求量,不是不太大,而是很少。但需求量小架不住畢業生更少啊。堂堂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這幾年來畢業的學生,或者是一個,或者是零個。所以,他們曬出來的一個人的畢業“集體照”,總是能成為網絡熱點。比如2014年的畢業照,是一個叫薛逸凡的女生,2016年的畢業照,是一個叫安永睿的男生。
一個專業、一個年級就一個人,“壞處”是很明顯的,比如你不能逃課,一走,全年級都沒人上課了。但好處更明顯,即使是全國隻招聘一個人,那首選的就是你,要是招兩個呢,那就爭著要你了。要是全國招聘幾十個,還不得打破頭。為什麼,因為北大這個專業的,就你一個人嘛。這個就叫無可替代。
我有一個朋友,前兩年到了一個新單位。他到新單位的第一個件事,就是找中層幹部和業務骨幹個別談話,談話很簡單,隻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在你負責的領域,存在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解決?”第二個是:“我們這個單位,存在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解決?”那些沒有實質性答案的人,直接列入落選名單。而對那些能指出問題並且有明確解決對策和目標的人,就委以重任。他說,設置一個崗位,就是要解決某一方麵的問題,這個部分的主管,必須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人選,如果有人可以做得比你好,或者有人能代替你的崗位,那對不起,我就要考慮換人了。
央視的著名主持人白岩鬆有句話:“一個人的價值、社會地位,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所工作的領域內,越是無可替代,收入就越高,地位也越高。相反,一個人如果可有可無,無足輕重,那麼他的收入肯定不會高,地位更是無從談起。
這個道理,別說是現在,古人也是如此。
漢高祖劉邦,在打敗了項羽,做了皇帝之後,自然要論功行賞。說到功勞,每個人都容易把自己的放大,把別人的縮小,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史記》說:“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大家爭了一年多,誰也不服誰,這軍功章沒法頒發。最後還是劉邦拍板,蕭何功勞最大,封他為讚侯,給他最多的封地。
結果一宣布,大家都十分意外,尤其那些帶兵打仗的武將,更是憤憤不平。他們找到劉邦理論說:“我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大大小小的戰役,多的打過上百場,少的也打過幾十場,能走到今天都是拿命換來的!蕭何他白麵書生一個,連戰場都沒上過,就會舞文弄墨,動動嘴皮,憑什麼說功勞最大?”
劉邦說:“你們見過打獵吧?知道獵人和獵狗吧?打獵的時候,追擊、捕獲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獵物在哪裏,指導獵狗追殺方向的,是獵人。你們追殺有功,是‘功狗’,蕭何他指揮追殺,是‘功人’。”
劉邦的意思很明白,你們的功勞,是在蕭何的指導幫助下才獲得的。獵狗有許多隻,獵人卻隻有一個。打仗誰上去都行,蕭何卻是誰也代替不了。所以他功勞最大,分封的土地應該最多。把開國功臣們比作“功狗”,確實有點難聽,但可謂“話糙理不糙”,劉邦如此一比,大家隻能是無話可說。
封完了土地後,給功臣排座次,劉邦依然把蕭何排在第一。有大臣就說,平陽侯曹參作戰英勇,身上有七十多處傷口,應該排在第一。曹參也是劉邦的老兄弟,打起仗來總是衝在前麵,受傷累累,不死也真是命大,排在第一似乎也是應該。這時,安平侯鄂千秋站出來說話了。他說,曹參功勞當然不小,但他攻城略地,是一時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