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同事,有的文案寫得特別出彩,有的平麵設計特別內行,有的擅長於跟客戶溝通,他們是不是領導最重視的人?
有個小學沒畢業的農村婦女,英語就不必說了,連普通話也講不利索。她要到美國去陪伴女兒。在申請簽證時,簽證官問她“有什麼專業特長”,農婦還能有什麼技術呢?她隻得說,會剪紙。說著,當場拿起簽證官桌上的一張紙,不一會兒就剪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簽證官從未見過這個,大為讚歎,立即蓋證同意。
在簽證官眼裏,懂英語、懂電腦的見得太多了,但會剪紙的人不多,這就是價值所在。這就叫“一招鮮,吃遍天”。
第三是要未雨綢繆領先一步。張良、蕭何、韓信都是某一方麵不可替代的卓越人才,為什麼劉邦在論功行賞時,把蕭何排成
第一,而不是張良、韓信呢?因為這時候,劉邦已經做上了皇帝,坐穩了天下,他不需要打仗了,所以打仗的傑出人才張良、韓信就不再是不可替代了。
建國之初的劉邦,考慮的是如何安定人心、發展經濟,這樣的新形勢下,搞行政的蕭何變得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替代了。所以,不可替代也有一個時間的概念,也是會變化的。要始終處於不可替代的位置,就得未雨綢繆,在思路上緊跟領導的要求,在專業結構上不斷更新。
比如蕭何,在劉邦滅秦後,眾將進入鹹陽紛紛大肆斂財,蕭何卻直奔秦朝檔案館收集秦朝的各種文獻資料以作為今後治國的參考,為西漢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邦滅項羽,國家重新統一,蕭何為適應國家長期法製建設的需要,於是製定《九章律》,這是漢政府治理社會的基本大法。曆史上著名的“蕭何定律”,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劉邦把蕭何定為功臣第一,不僅在於當年打仗時的不可替代,更在於他在治理國家上的不可替代。要是沒有這種與時俱進的意識,那很可能馬上就會被淘汰。
《世說新語》中有個故事,說曹操有一個歌伎,聲音極為清亮而性情極端惡劣。曹操想殺她但實在舍不得。這歌伎仗著這無可替代的歌喉而肆意妄為。曹操就挑選了一百個歌伎,教她們練聲,不久有一伎脫穎而出,音質之美趕上了那個“惡性者”。曹操毫不猶豫,把這“惡性者”一刀砍了。
這“惡性者”的悲劇,就在於她沒有認識到,如果故步自封,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那麼,“不可替代”就會淪落為“備胎”。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是一個永遠的課題。
說得功利一點,現代職場的本質就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質就是需求,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上級對你的需求和你自己的能力決定的。你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你就是人才,如果隻有你一個人能滿足這種需求,你就是不可替代。因此,當你的部門出現越來越多的新人時,你就該提醒自己,他們中的某個人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備胎”?
當你連續幾年在一個崗位停滯不前的時候,你就該反思一下,我的能力是不是已經跟不上新的需求?事實上,每個職場人都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的絕活兒是什麼?我憑什麼不可替代?我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能創造什麼別人不能創造的價值?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就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有疑問,那麼,你要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