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章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格局(2 / 3)

但這個時候,曹操卻表現出了對這個有名無實的小皇帝的極大尊重。他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比如有一次就獻了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2箱等等。這些東西對曹操來說完全不算什麼,但對困窘中的漢獻帝來說,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雪中送炭。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的重要謀士苟或建議,應該主動向漢獻帝表示忠誠,趁機把皇帝控製在自己手上,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棋。但荀或的這一建議遭到了曹操手下許多謀臣武將的反對,認為這是自找麻煩。曹操卻看出,盡管此時王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皇帝在政治鬥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是當機立斷,采納了荀或的建議。

這年八月,曹操帶兵來到洛陽,向漢獻帝表示忠誠。此時的漢獻帝,孤家寡人一個,見曹操竟然在自己倒黴透頂的時候來擁戴自己,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覺得這曹阿瞞真是天下第一忠臣,就封曹操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參與朝政。

一個月後,曹操說洛陽這地方太破敗了,糧食供應不足,就把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這樣,不但將漢獻帝牢牢地抓在手中,朝廷百官也隨漢獻帝來到許昌,漢朝的官員就成了他曹操的官員。更重要的是,這樣曹操比之其他軍閥,顯得更為名正言順,贏得了大批知識分子的擁護,“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麵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勢力憑空壯大了許多。

在此之前,曹操隻是幾十個軍閥中的一個,比起袁紹、袁術、劉表等,勢力也小了許多。但控製了漢獻帝之後,他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牌。跟別的軍閥打仗,討伐令是皇帝下的。任命自己的親信做朝廷大官,委任狀是皇帝簽字的。清除朝廷裏不聽話的政敵,詔書是皇帝下的。誰敢反抗呢?反對我曹某人就是反對皇帝,反對皇帝就是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全國共討之,全軍共誅之。

這麼著,他與袁紹、孫權、劉表等軍閥之間的爭權奪利,就變成了中央政府對地方諸侯割據的討伐了,所謂“挾天子而征四方,動以朝廷為名”。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以自己巨大的政治優勢,置對手以被動地位,仗還未開打,就已經在布局上領先了。袁紹、孫策等在軍事上或可與曹操一拚,但在政治上先就矮了一頭。

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這一點,連天才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他在《隆中對》的時候跟劉備說了一句老實話,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想想看,曹操這便宜占得有多大。曹操最後能夠平定北方,統一大半個中國,靠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

當時大大小小的軍閥幾十個,為什麼隻有曹操認識到了漢獻帝的價值呢?這就是因為曹操的眼界,比袁紹、劉表他們要高出一籌,他站得高,看得遠,做起事來就領先了一步。那麼,怎樣培養曹操這樣的眼界呢?其實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裏深度分析一下。

一是像領導一樣思考。漢獻帝的價值,為什麼袁紹他們認識不到。不是他們愚蠢,而是聰明過頭了。他們是稱霸一方的諸侯,想的是如何擴張勢力,爭奪地盤,他們最看重的,是隊伍、是糧草,是出謀劃策的人才。那個小皇帝,文不能搞陰謀,武不能動刀槍,有什麼用呢?

事實上,在曹操之前,袁紹手下一個叫沮授的謀士也提出來過,要袁紹把漢獻帝接來。但袁紹覺得,這簡直就是平白無故地給自己找了個爹,你得要養著他尊重他,卻什麼用場也派不了,這不傻嘛?就幹脆利落地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