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前因(下)(1 / 2)

杜玉十歲時,阮夫人又給她生了個弟弟——杜近,因阮夫人生杜近時已屬高齡產婦,又是難產,生下孩子後身子一直不太好。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加上病弱的母親,這一年杜家的日子有點不太清閑。杜玉大多時間都花在了照顧幼弟和陪伴病母上。杜長言和杜遠也很忙。新皇登基,天下不穩,西宋和東秦對大慶皇朝虎視眈眈,屢屢挑釁,大小衝突不斷,宣州衛指揮使丁萬山接上級命令,要求宣州衛勤練兵馬、隨時待命,杜長言要每日帶著杜長遠去練兵場練兵。

其實,大慶建國至今,後魏的勢力一直未曾徹底拔除,十幾年前就在宣州一代還發生過謀亂,是宣州衛指揮使領著轄下幾萬人馬平的亂,雖然時間很短,卻也給當地百姓帶來小少的災難,許多人妻離子散,不知所蹤。杜乾、杜坤、杜方、杜謹、杜信就是當時戰爭中幸存的孤兒,後被杜長言收留、養大,從而留在了杜家。

然而不等外敵入侵,內戰先爆發了。

貞明三年五月起,大慶國內穎北、西嶽相繼大旱,接著又是瞿州、阜州蝗蟲遍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貞明三年十一月,災情雖然得到緩解,但由於災民太多,許多人無法安置。同年臘月中旬,位於川地的南川王府,朗朗晴天突現彩虹,五光十色甚是耀眼。一時間,川地南川王府出現祥瑞吉照的傳言在民間傳開,跟著傳開的還有南川王其實才是天命所歸的真命天子的流言。

先帝兒子不少,但存活下來的不多,除了繼承皇位的老三安王即慶仁帝外,老五封了川王,封地在川,因川地在大慶南部,又被稱做南川王;老七封了梁王,封地在梁,最小的兒子老十六封了冀王,但一直留在京都未去封地。

這種股流言自然也傳入了宣州,杜玉聽到流言的第一反應即是,天下要亂了。無風不起浪,這種流言,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傳出來,跟著流言傳開的,不知道又是多少流離失所,多少無家可歸。

這種流言在貞明四年新年初達至頂峰,猶其在流離失所的災民當中,隨著災民漸漸湧至京都,流言也跟著傳入。在此之前,慶仁帝已得到信息,當時聽聞即大怒,即刻命令京城守備吳光柱著手調查流言一事。

吳光柱人手還沒安排好,南川王即在貞明四年的元宵節過後,在自己封地的南川王府舉起“清君側”討伐慶仁帝的大旗。在討伐檄中,南川王稱自己才是先帝原本屬意的繼承大統之人,並且擁有先帝立其它新帝的詔書,而慶仁帝假仁假意,不忠不孝,蒙蔽了先皇視聽,並采取威逼脅迫手段,最後在不明真相之下將皇位傳於慶仁帝,是以上天降災難於民間以示對慶仁帝的懲戒,百姓何其無辜,卻要受他連累,無家可歸,親人失散,骨肉不得團聚,南川王還稱他本無心皇位,但不忍天下蒼生民不聊生、衣不蔽體、流漓失所,為天下百姓著想,不得不率眾伐之,檄康慨陳詞、有理有據,把慶仁帝氣得差點吐血。檄發布沒幾天,南川王隨即在川地自立為帝,稱“慶和帝”。

杜玉對南川王的說法嗤之以鼻,真要是為天下百姓著想,就不會發動內亂了。要真是先皇欽定的人選,有先帝的遺詔,早幹嗎去了,為何慶和帝登基都兩年多了才拿出來說道,再義正言辭,隻不過拿來堵悠悠眾口,為自己的叛變找個合理的理由而已。有明白如玉者,也有不明是非者。天下多的是為生活所苦的流民,他們是不會對此做出理智判斷的。再說亂世出梟雄,也有一部分人,正想著借此機會謀個出人投地,榮華富貴。

天下百姓哪管誰當皇帝,隻要能讓自己吃飽穿暖,有活路,誰當皇帝都可以。南川王的檄發出後,得到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猶其穎北、西嶽、瞿州、阜州等地的災民擁護,紛紛加入南川王的討伐大軍。

南川王的反叛也是謀劃許久的,金銀糧草準備亦很充足,很快將災民收編入隊,發放了武器。使叛軍一下子增加了好幾萬。

有了這些力量,南川王隨即馬不停蹄,揮兵北上,打了慶仁帝一個措手不急,接連攻破好幾個城池,待朝庭軍隊整裝南下時,叛軍已攻至涑水一帶,占了大慶朝三分之一的領土。

慶仁帝聞後既驚又怒,他非嫡非長,不過命好,要不是上麵的兩位兄長,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先帝臨終前兩年一直臥床養病,做為先帝存世的最年長的兒子,又一直勤免恭孝,得父皇看重,順理成章的接管了朝堂之事。先帝駕崩後,又順理成章地承繼皇位。慶仁帝皇位的取得看似簡單,兵不血刃,實則來之不易,為了贏得先皇信任,他朝堂之上兢兢業業,先皇病塌之前衣不解帶。好不容易老皇帝去了,自己得了皇位,還沒來得及品味坐擁天下、至高無尚的權力滋味,就被南川王來了這麼一手,他怎能不氣不惱。惱怒之餘,又暗恨自己登位之初,顧及兄弟情誼,沒及時處置了南川王,如果登位之初就將其召回京城圈禁起來,何至今天,不知要費多大周折,甚至被取而代之也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