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尋師(上)(1 / 2)

聽自家小姐問起正事,華蘭、依蘭忙轉過來。

華蘭道:“王孝荃家原本住在安陽的東四胡同,後來家裏敗落,就將那裏的房子賣了,租房而居。王孝荃當了聚德順的掌櫃,手裏有了餘錢後,就在離聚德順不遠的一個胡同裏買了一個小院子,跟他母親和弟弟妹妹一起住。他母親不到四十歲,人比較老實,不愛說話,與周圍鄰居處得很好。一個弟弟今年十八了,在一家筆墨鋪子給人當夥計。妹妹十四歲,就跟著他母親,照料兩個哥哥的飲食起居。一家人都是老實本份的性子,沒有什麼不好的傳聞。”

杜玉道:“王孝荃都二十三了,怎麼還沒成家,那他弟弟妹妹找好人家了嗎?”

華蘭覺得杜玉的問題問的有點奇怪,但還是老實地答道:“沒有,他娘定要他找好了,再給他底下的弟弟妹妹找,不然他的親事更不好說了。”

杜玉奇怪道:“按理王孝荃各方麵條件也不差,難道就沒人上門說親?”

依蘭道:“這個我們倒是聽到些傳聞,早先因為家裏窮,找不到媳婦。前兩年,倒有人跟王孝荃提了一門親事,是當地一個小商販的女兒,原是那家的姑娘看上了王孝荃,姑娘的父親托人提的親,王孝荃本來是同意了,誰知沒過多久,王孝荃那邊傳出消息說,自己配不上那姑娘,倆人的親事就做罷了。據聽說,是那家人跟王孝荃提出,希望王孝荃成親後,就與他娘和弟妹分家,他們倆口子單過,每月給王孝荃娘一些錢資度日。王孝荃覺得照顧老娘和弟弟、妹妹是他的責任,除非弟弟、妹妹都成家了,否則不能撇下他們不管,因此沒同意,可能就因為這個原因,倆家的親事就沒成。後來,有人再跟王孝荃提親,王孝荃就都沒答應。”

杜玉感慨道:“沒想到還是個有擔當的孝子。單從這一點看,王孝荃人品還不錯。隻是他娘該著急了。”

華蘭、依蘭均點頭表示讚同,越是小事越是能看出一個人人品的好壞。

杜玉聽了華蘭、依蘭的一番話,又翻了翻聚德順這幾個月的帳,思慮再三之後,決定等過年各掌櫃交帳時,與王孝荃親自麵談一次,再考慮下一步的打算。

杜玉讓華蘭、依蘭下去,自己坐在房間,又細細地慮了一遍手裏現有的人手。

李媽媽精明強幹、錢媽媽溫婉圓滑,府裏的許多事交給她們,基本上用不著自己多操心。四個丫頭裏,紫淑穩重大方,紫滕心靈手巧,華蘭思維縝密,依蘭聰明伶俐,各有所長,都是自己目前不可惑缺的幫手。這些算是自己的心腹。如果需要拋頭露麵,跑腿跑路之類的,杜方、杜謹也能使喚一二,但總覺得不是很得心應手。這些以後再慢慢觀察、慢慢物色吧。

理清了這些,杜玉就將這事暫放在了一邊,都不是急事,等各處都考慮成熟了再定。

十一月已過一半,眼瞅著離新年越來越近。杜近過了年就五歲了,杜玉思忖著,該給他請個老師好好教教了,於是與阮夫人商議這事。

“你大哥和你都是五歲請的開蒙老師,一轉眼,阿近也五歲了。我覺得以前教你和你大哥的褚夫子就不錯,不管學識還是人品,在宣州府也是數得著的。”阮夫人說道。

“褚夫子是不錯,可像他這樣的人怎麼能閑得住,前段時間我倒派人打聽他來著,聽說在宣州府同知陳伯通家坐館呢。,已經在那好幾年了。”杜玉回道。

“是嗎,陳家是書香門第,更重視族中子弟的學業,褚夫子到了他們家倒也不錯。”阮夫人歎道。

杜玉點頭表示讚同,“聽說,陳家族長說,褚夫子年齡大了,以後就留在他們家了,由他們供養。”

“這就是家風啊!不過,你再派人仔細訪訪,看有沒有其它合適的老師,你爹以前常說,孩子開蒙的老師是最重要的”阮夫人歎惜道。

杜玉深有同感。心中打定主意,定要仔細訪訪,有才是一方麵,師德也很重要,否則找個有才無德的老師還不如不找。

思慮再三,杜玉覺得自己每天在深宅大院呆著,猶如井底之蛙,哪有機會識得什麼才德兼備之人為師,伯父進士出身,又身為京官,認識的大儒定然不少,若是能舉薦一二,豈不事半功備。於是向伯父杜長信寫信求助,信一開始,先將家中的近況做了簡要說明,告知杜長信,家裏一切安好,讓他放心;然後又講道逝者已逝,活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讓杜長信自己保重身體。最近才提到,杜近過年五歲,家裏準備給他請個才德兼備的啟蒙老師,但又不知道什麼人合適,怕請錯了老師,誤了杜近前途,所以請伯父指點一二,若有合適的人,還請推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