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三國藝苑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三國藝苑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三國藝苑
•; 南陽郡:治宛城。三國藝苑
•;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三國藝苑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三國藝苑
•;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三國藝苑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三國藝苑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三國藝苑
•;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三國藝苑
•;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三國藝苑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曆城(今濟南)。
•;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三國藝苑
•;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隻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 琅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穀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穀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穀道,斜穀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鹹陽東十公裏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鹹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鬆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三國藝苑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三國藝苑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三國藝苑
•;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三國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