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時了了(1 / 2)

萬物有生就有死,袁紹剛喜得貴子,正沉浸在喜悅之中,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卻把袁紹的喜悅給徹底打破了。

袁紹呆坐在書房內,案幾上放著一封打開的信件,書信是從汝陽老家稍來的,裏麵說的是袁紹之母王氏病逝的消息。袁紹自幼喪父,由母親含辛茹苦將其撫養長大,在袁紹心裏,王氏的地位是很高的。

“袁泰,母親走時身邊可有人在旁?”袁紹呆滯地問道。

案幾前站著一人,身穿家丁服飾,乃是從汝陽老家前來報喪的家丁袁泰。

“回大少爺話,老夫人走時,三少爺就在身邊,雖是晚上,老夫人卻走的很安詳。”袁泰答道。

“是老三啊,”袁紹喃喃道。說完,袁紹就這樣一直坐在椅上,不言不語。過了好一會,袁紹才回過神來,“你先回汝陽老家,待我將這兒的公事交代一下,就立刻回去為母親守孝。”

“是,大少爺,您請多保重。”說完,袁泰行禮告退。

“母親,母親……”袁紹嘴裏喃喃的念叨者,回想起自己幼年時的遭遇,以及母親為自己做的一切,淚水不由自主的從眼角滑落。

袁紹雖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門,然而卻是庶出,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中,地位是很低的,再加上袁紹生而喪父,所以袁紹的幼年生活非常抑鬱。可是,袁紹之母王氏確在袁紹幼年時就督促袁紹習文立德,在母親的諄諄教導下,袁紹的品行德識很快就在袁家傳開。袁紹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就已出任濮陽縣長。這一切與袁母自小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當天下午,袁紹向手下人交代了縣內公務,差人去洛陽送去自己遭丁憂的消息,不等朝廷回複,就匆匆收拾行裝,攜家眷及三個仆人和一個奶媽,趕回汝陽老家。

袁紹一家坐在馬車上,晝行夜宿,若不是因為袁譚尚小,不耐顛簸,恐怕袁紹會日夜兼程。

經過十幾天的旅途顛簸,袁紹終於趕到了汝陽。

汝陽屬豫州汝南郡管轄。在東漢,汝陽袁家是名門望族,聲名顯赫,從袁紹高祖袁安為章、和二朝司徒算起,袁安之子袁暢為安帝時司空,袁安之孫子袁湯,為桓帝時的太尉,袁湯之子袁逢,在靈帝時為司空;袁逢之弟袁隗為靈帝時司徒。四代中有五人位列三公之列。袁家家主袁隗,現居司徒之位,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能在不到二十歲就出任渤海,除自身努力外,也離不開家世的關係。

穿過熙攘的大街,袁紹一家很快來到袁府門前。此時的袁紹早已淚流滿麵,馬車一停下,沒等仆人把墊腳瞪搬來,就跳下馬車。

袁紹淚眼婆娑的望著那朱漆大門,金字門匾,眼前情景依舊,可又物是人非,自己去渤海赴任,仿佛就是昨日之事。袁紹還記的當日自己離家赴任之時,母親在門前為自己送行,那種不舍與欣慰,都在母母親的臉上顯出,母親的千叮萬囑,此時仿佛還在耳邊響起。可僅僅兩年不到的時間,就已經陰陽相隔。袁紹之妻劉氏抱著袁譚輕輕的走了過來,默默的站在袁紹身邊。

袁譚躺在母親懷裏,看著父親,腦海裏不由自主的響起一句自己曾經聽過的話,“子欲養而親不在。”

袁紹一家的到來,早有家人報到了裏麵,很快的,中門打開,幾個人從裏麵走出。

見到有人出來,袁紹擦去臉上的淚水,攜妻子劉氏迎了上去。

“兄長,你可回來了。”頭前一個身著孝服的俊美青年快步走到袁紹身前。俊美青年叫袁胤,與袁紹是一母同胞,比袁紹小一歲。“母親她……”

“好了,四弟,不要再說了,我都已經從袁泰那知道了,快帶我去母親靈前,我要給她老人家上一炷香,拜拜她老人家。”

李氏把袁譚交給隨行的奶媽,便與袁紹一起隨袁胤去靈堂了。

被人抱在懷裏的袁譚好奇的打量著這座府邸,整個袁府有多大,袁譚不清楚,但是僅從自己看到的這些,就可以大致推測出府邸的宏大與豪華。從途經房屋的的雕梁畫棟,屋宇華麗,到走道旁的花圃錯落有致,以及重廊彩繪粉飾,所見的都是古色古香,典雅華貴。

“這就是豪族大院啊,以前在渤海時住的地方和這兒一比,簡直就是豬窩啊。”袁譚把這兒與在渤海的住所一對比,當下就得出這個結論,事實上,兩者根本沒法比。一個是縣衙小吏的私宅,一個是傳承了幾代的豪門住宅,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天壤地別。

晚飯時分,袁紹一家在客廳內與親戚相聚在一起。席間,袁譚自然成為眾人的焦點,此時袁譚已經一歲了,可以說許多話了,一家老小猶如看見寶貝一樣逗弄著袁譚,袁紹也因兒子的出色而稍露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