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知識造就思想:說說劉仰這個人(2)(1 / 3)

在這本《我們為什麼不快樂》中,劉仰對起源於西方社會、主導著世界潮流的幸福觀,也有廣泛的質疑和深入的反思。這種質疑和反思也得益於他獨有的知識結構。劉仰指出:“西方文明在推翻基督教統治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欲望不應該克製,滿足所有的欲望就是幸福。而且,由於人的欲望層次,最容易被感受的,是人們物質層麵的欲望,因此,西方文明自文藝複興以後500多年來,基本上將滿足欲望的幸福感建立在物質欲望的領域。”

幸福觀跟這個時代各種精神命題相糾纏,劉仰的著作,事實上能夠啟示我們對主導這個時代的所有精神文化,從整體上進行反思。

本文較多談論劉仰先生的知識結構,過多強調了知識造就思想的命題。我知道這樣談論劉仰是很偏頗的。事實上,劉仰更令我敬重的,如前文所述,是他超越家庭際遇和個人成長經驗,公正看待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實的眼光,是他的民族立場和人民立場。他對中華民族的熾熱感情,讓我深受感染。

最後引述一段我的日記。那是2008年4月5日,我從劉仰博客讀到他的《旁觀〈獨立宣言〉》,非常讚賞,情不自禁發表了一條跟帖,那時我還不認識劉仰,完全不知他是何許人也。我稱讚他是因為發現他不是“知識分子”,我頗有找到同類的欣悅感。這是我在日記中第一次提到劉仰,後來就經常閱讀他的博客,再後來,就有幸結為朋友。那則關於《旁觀〈獨立宣言〉》的跟帖雲:非常寶貴的聲音,算是見到一點真見解、真良知。

中國的“知識分子”早就沒有了這種見解,他們隻會跟著西方人“紀念”“發現新大陸”多少年之類,早就完全被西方的謊言唬住了,沒有了基本的清醒。

看來作者不是一個“知識分子”,否則就說不出這些不是來自“意識形態”,而是來自事實感受和良知的話。

關於幸福,我們知道什麼

關於幸福,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有無數種解釋。關於幸福的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態,既說明了人們對於幸福的關注,又說明了人們對於幸福的爭議。人們渴望幸福,希望獲得幸福,祝願幸福永遠留在身邊。但是,因為對於幸福千差萬別的理解,究竟如何才算幸福,人們很難有一個共同的答案。

不同地區的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不同自然條件下的人,對於幸福的理解或幸福的內涵都有各自的認定。哲學家、道德家、宗教家、社會學家們皓首窮經的努力目標之一,就是想給予人們一個關於幸福的解釋。然而,即使在這些思想家之間,矛盾和爭議也總是存在,更何況普通人?

世界上沒有關於幸福的統一認定。事實上,古代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對於幸福的各自解釋,例如中國人的“知足常樂”,西方人的信仰上帝。然而,當西方文明以勢不可當的姿態席卷全球的時候,類似“知足常樂”這樣的幸福原則,似乎已失去了普遍意義。追求更大的成功,追求實現人生夢想,已經替代了人們以往的生存方式。

此外,西方文明又基於一種科學的、統一的理論方式,使得幸福這樣的概念,也變得有統一的必要。然而,它始終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徘徊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類曆史上各種關於幸福的解讀之間,不知道是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改變人類曆史上其他關於幸福的認知,由此,造成當今世界無數生活在現代化環境中的人們對於幸福產生迷惑,從而感覺不到幸福,不知道幸福究竟為何物。

我把幸福當成一個很簡單的原則:欲望的滿足,就是幸福。

這種欲望可以是最基本的生理欲望,例如餓的時候、渴的時候,有食物、有飲料,就是一種幸福。對於異性的向往也是生理欲望的一個最主要的領域,除此之外,對於生的渴望,希望擺脫死亡的宿命,也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理欲望。欲望也可以再高一點層次,食物、飲料不匱乏的時候,對於食物、飲料品質的講究,構成了另一個境界的幸福。除了生理欲望之外,精神欲望的滿足,同樣也是幸福的體現。例如,人們對於父母、孩子的感情,對於藝術的追求,等等。每一種欲望的滿足,都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幸福感。解釋雖然簡單,事實卻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