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不快樂的自身原因(1)(1 / 3)

當我們說不快樂是因為自身欲望太多的時候,千萬不要走向消滅一切欲望的極端。中國的文化很多時候不像科學真理那樣斬釘截鐵,因為,人是活的,事會變的。過猶不及。沒有欲望的是死人,欲望太多的是囚犯。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往往就會失望。對於社會來說,欲望分散便沒有凝聚力,欲望太集中便可能洪水決堤。適度,說起來是一個原則,做起來因人而異,並不容易。

01

“一億精神病”:為金錢而瘋狂的人

最近有報道說“中國有一億以上精神病患者”,我並沒有很驚訝。這個數字應該是抽樣調查的結果,是否準確的確值得探討。與這個報道相關的是,中華醫學會、中國精神衛生中心等單位說,目前中國合格的精神病醫生不到兩萬。把兩方麵內容放在一起看,讓我覺得有一點爭項目、要經費、建網點、大賺精神病人錢的嫌疑。因為,中國的精神病醫生或者說心理醫生的數量,比美國少多了。但是,“一億精神病”的說法即便真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重大嫌疑,也不能否認,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隨著商品經濟水銀瀉地般地鑽透每個角落,人們的壓力的確越來越大,有精神病患的人的數量的確越來越多。

現代商品經濟社會最大的特點,是把人變成經濟動物。它的製度按金錢至上的原則設計,它的輿論把金錢第一的觀念灌輸到每個人的頭腦深處。應該說,金錢的確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也很容易讓人接受“沒錢萬萬不能”的偽真理。在這樣的製度和輿論下,人們把追逐金錢當成天經地義的首要任務,全社會所有的人,都向追逐金錢的獨木橋蜂擁而去。想做其他事?要麼祖上有錢,要麼先賺了大錢再說。於是,對於這個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人活於世的評價標準變得極為單一:有錢,沒錢;錢多,錢少。

如果說人類曆史上的等級製度社會是用法律迫使一部分人成為奴隸,那麼,現代商品經濟社會就是由控製金錢的人,讓每個人“自由地”成為金錢的奴隸。資本主義幾乎消滅了絕大多數的人生發展方向,隻留給人們“賺錢”這一條路。這個社會有限保留的一些“自由”,都是在有錢之後,錢是通行證。

對於當今中國社會來說,這個問題還有特殊性。當中國剛剛開放的時候,祖上有錢的中國人並不多,到今天,人們也隻數到“富二代”。因此,在追逐金錢的道路上,中國比哪裏都擁擠,起跑線上饑餓的人群太多。更為特殊的是,中國人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都更加相信“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金錢至上原則的引導下,“人人平等”成為追逐金錢道路上的萬人馬拉鬆。

我們可以拿印度作一個簡單比較。印度人口目前不如中國多,至今還殘留著嚴重的等級製度。在等級製度下,低等級的人,不會去和高等級的人競爭,他們安於低下的地位,不去奢望那些命中注定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印度社會的競爭大多隻在高等級人群中展開。由於排除了大量低等級的人參與競爭,印度社會追逐金錢的瘋狂,似乎不如中國這麼嚴重。作這種比較並非說等級製度有什麼好處,中國很早就廢除了世襲等級製度,毫無疑問是文明的體現。但是,“人人平等”更應該表現為人人都自由地擁有各自的發展方向,而不是人人隻有追逐金錢這唯一的選擇。然而,在我們錯誤地把西方生活方式和觀念當成先進、文明的追求目標後,我們的社會已經落入“沒錢就該死”的陷阱。

金錢成為一切的標準。如果一個人做事不為金錢,在這樣的社會簡直就是瘋子。但我不知道可疑的“一億”精神病患者中,這樣的瘋子有多少,更多的應該是為金錢而瘋狂的人,或者是被金錢逼瘋的人。

在如今這個金錢社會,當人們得知芙蓉姐姐已經拿到投資拍電影,鳳姐要求每次5000元的“通告費”,有“偽娘”開出數萬元的出場費等消息時,我們突然明白了——他們都是金錢社會的正常人。但是,醫學部門精神病患的評價標準還未來得及改成以金錢為標準,或者,大批候補鳳姐、候補芙蓉、候補“偽娘”未必都能如願以償,因此便成為“一億”中的一員。

我不得不說幾句得罪人的話:年輕往往是幼稚的,但是,年輕正是金錢社會需要的沃土。金錢社會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都是沒有腦子、沒有判斷力的傻瓜,隻會跟著被金錢操縱的媒體、被金錢控製的輿論而瘋狂地消費,大把花錢,今朝有酒今朝醉,追趕每一個時髦,為自己的每一個落伍而痛苦,在賺不到想象中的大把金錢時,成為疑似精神病患者。但這還沒有到頭。人畢竟是要老的,於是,老一點的人便開始更加瘋狂,拚命抓住青春的尾巴,用各種裝飾、各種藥、各種手術把自己假扮成年輕人,60歲的人竭盡全力地裝成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