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未必不快樂,有錢未必真快樂。世間事就是這麼奇妙。因為快樂隻在心裏,錢也許能換一個心髒,卻未必能換掉心思。還有人說,能用錢買到的,都不算什麼好東西;錢買不到的,才是真的好東西。那麼,當我們為了用錢去買一堆可能“不好”的東西而痛苦時,有沒有可能不用錢,得到真正的好東西?我絕對相信,當所有的東西都能賣、都能買,這樣的社會一定不可愛,反而是醜陋的。
01
上帝也愛錢
幾十年前,經濟特區剛建立時,深圳街頭豎起了一塊大牌子,上麵寫了幾個大字:時間就是金錢。這個牌子樹立後,引起很多討論,有人認為它就是宣揚資本主義。但是,“時間就是金錢”最終還是成為深圳改革的標誌,留在了中國的曆史上。與之相配套的還有“效率就是生命”,此後,深圳特區建設創造了“深圳速度”。本文不討論深圳問題,隻說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的來曆及其意義。
“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出自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早年辦報、辦印刷廠,自己寫稿,還出版現在人們稱為日曆、台曆的印刷品。尤其在他出版的日曆上,富蘭克林收集、編寫了大量格言、箴言,向窮人進行道德說教。這件事情富蘭克林做了10年以上。後來,這些分散的內容被編成一本書——《窮查理曆書》,被人稱為美國最早的“致富的藝術”。這本書後來還有很多版本,並以不同的文字在全世界出版,據說,光是英文版就再版了70次,法文版再版了56次,它幾乎被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版本,當然包括中文。“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就來自這本書,也因此而傳遍全世界。
那麼,富蘭克林是如何解釋這句話的呢?富蘭克林說:“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浪費錢。要使兩者都得到最佳使用。”“請記住,時間就是金錢。請記住,錢是有生產性的。錢可以生錢,這些生出來的錢還可以生錢,周而複始。因此,五先令可以變成六先令,然後七先令三便士,直到變成一百英鎊。錢越多,它就生得越多,以致其增值越來越快。殺死一隻母豬的人,即是殺死其成千上萬的後代。丟掉一個五先令硬幣的人,即是丟失了該硬幣所能產生的所有價值:成堆的英鎊。”“時間是最珍貴的財富,浪費時間是最罪惡的浪費。丟失的時間不可以再得。每次我們說我們有時間,其實我們都搞錯了:時間總是太短。……我們花掉多少無用的時間來睡覺,而不想想睡覺的狐狸就不去抓母雞,也不想想人們一旦到墳墓裏將有機會睡個永恒。你想致富嗎?那你應當同樣多地既想節省又想到去掙錢。”
歐洲的基督教,其內部的派別也各不相同。以羅馬為代表的叫做天主教,從古羅馬分出去的叫做東正教,文藝複興、宗教改革以後又出現了一批新教。西方的新教國家通常比天主教、東正教國家更為富裕。富蘭克林是一個新教徒,他對於財富和工作的態度,表現了新教徒普遍的宗教信仰,這是歐洲宗教改革的結果。《聖經》認為,富人想進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難。這一觀點是歐洲宗教改革以前對於財富的主流觀念。宗教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改變了這一觀點。
伴隨著文藝複興,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的各種新教流派,顯著的特點之一是,把財富視為上帝的恩賜,如果一個發財機會在你眼前,你沒加以利用,就是對上帝的怠慢和侮辱。同時,所有以前被人看不起的下等工作,都成為給上帝增添榮耀的“天職”。這也是韋伯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的總結。簡單來說,中世紀農奴製時代,勞動是為領主;宗教改革配合個人權利等啟蒙思想,勞動的性質變了。雖然新教理論上說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實際變成為自己。
新教思想的出現對於歐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提倡勤奮節儉。事實上,這種觀念在中國早已形成,因為,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比歐洲農民擁有更多的自由,因此,“為自己而勞動”的觀念在中國早就形成了。歐洲人隻是在啟蒙運動後,打破了封建領主的等級製度,才開始讓這一思想在自由人中廣泛傳播。
但是,在勤勞節儉問題上,中國古人與歐洲人還是有所不同的。中國古人勤奮節儉的目的是為自己,為現實社會的人。雖然歐洲在宗教改革以後,勤奮勞作最終還是為自己,但是,在宗教的背景下,無法逃脫上帝的存在。兩者的差別在於,為了現實社會的人,勤奮勞動賺錢,必然會考慮到其他人,更容易做到將心比心,共同富裕,也更容易做到知足常樂。但是,勤奮勞動如果為了上帝,就容易忽視其他人,忽視賺錢手段的合理性,並且容易把賺錢變成現實中的唯一目的。這種傾向在富蘭克林的道德箴言中體現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