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錢讓我們不快樂(3)(1 / 3)

平民時代,中產階級中的很多人對一幅畫、一個古董的真正價值是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評價的,大多是人雲亦雲,這也造成輿論所導引的投機方向。但即便如此,藝術品、古董的數量畢竟有限,為了在中產階級的投機欲望中創造商業機會,現代商品社會又發展出郵票之類“限量發售”的“收藏商品”。它們的確也有實際價值,但是,它們的市場價格與實際價值往往相差巨大。有些“收藏商品”甚至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也沒有任何“心理滿足”的可能,隻有一個單純的功能:未來升值。當中產階級因為缺乏主見,被商業社會激發出無盡的欲望,投機活動給他們帶來的卻往往是不快樂。他們的生活狀態與吸毒、賭博等上癮的活動類似,都已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吸毒、賭博中也有快樂存在,但在藝術品、古董、收藏品等投機市場,像馬未都那樣的畢竟是少數。更多人的快樂,可能隻能被王剛砸碎。我見過一些高價位買了收藏品的人,砸在手裏賣不出去,還得裝開心。

時間也參與了投機的等待,現代商品社會必然通貨膨脹的製度設計,使得“最後一個”似乎源源不斷地出現,使得所有投身炒作的人,都不相信有朝一日“最後一個”不會再出現了。當經濟增長時,當通貨膨脹總是或明或暗地出現時,尤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人們似乎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下一個買家,因為,前一個建立在通貨膨脹基礎上的“發財”都是清晰可見的。即便在此過程中,總會有人忍痛割肉,在沒有高價位買家的情況下虧本拋售,結果總是像一輪輪的經濟危機一樣,讓新一輪投機從一個較低的水平再次開始。但沒有人相信下一個忍痛割肉的人會是自己。

傳銷、“老鼠會”是這種投機的變種,它等待的不是最後一個傻瓜,而是無數的下一個傻瓜。這種實物投機似乎應驗了一個規律:越早進入投機隊伍的,越容易賺錢,倒黴的都是後來者。於是,蜂擁而入的現象,爭先恐後的現象,成為中產階級投機炒作的典型方式,生怕自己晚了,因為一旦晚了,就完了。投機的生命力就在於,誰都不認為自己是晚了,誰都相信,一定有比自己更晚的人。事實上,大批新生中產階級的無知和被刺激而生的無盡的欲望,的確使得這種現象成為真理。

除了實物投機外,金融投機炒作更是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存在方式。股票、債券、房市、貨幣、金融衍生物,吸引了大量資金。據稱,目前全世界自由的、難以被監管的、私募的對衝基金,總體規模已經超過2.5萬億美元。這些熱錢正在到處尋找投機的對象,尋找受害人,尋找願意跟風的中產階級,時刻準備血洗無知的中產階級。這是一種真正錢生錢的殘酷遊戲,其實質就是快樂地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錢,或者痛苦地把自己的錢變成別人的錢。雖然一些最有錢的國家,例如美國,也開始加強監管,但是,這些國家本身,也靠著金融在全世界合法地玩著錢生錢的遊戲。他們隻是不希望未被控製的野蠻的金融遊戲瘋狂大發作,傷害了他們自己。

從實物投機到金融投機,現代經濟經曆了400年的時間,其間有過一次次經濟危機。雖然每一次經濟危機都讓中產階級屍橫遍地,但總的來說,400年來世界經濟整體上一直在增長,加上透支未來、通貨膨脹的必然相隨,因此,全世界賭博性的投機,總體上還是成功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一批批中產階級從鮮血流盡的屍體堆裏爬出來,好了傷疤忘了疼,繼續衝入投機的行列,投機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無法擺脫的生活方式。我的疑問是:這種“等待下一個傻瓜”的投機方式還能繼續多久?在世界性的投機曆史中,新興的中國中產階級,會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個傻瓜”嗎?

現代經濟的金融方式,遲早會成為經濟災難的禍根。在小型災難中,受害者永遠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永遠是大資本玩弄的對象,大資本製造的小型災難,總是瞄準中產階級的口袋,總是以血洗中產階級為最高境界。在大型災難中,大資本將與中產階級同歸於盡。從400年前第一個鬱金香泡沫開始,投機便成為中產階級的天性。到了現代金融,合法化的投機被操控在大資本手中,它們以敲骨吸髓的方式,盤剝著世界經濟。近年來,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到美國金融危機,再到歐洲的危機,它們不斷屠宰中產階級而無須承擔任何道義責任。如今,石油漲價、通貨膨脹都是現代金融的傑作,因為,所有的中產階級都願意投機,現代經濟的基本模式已經把投機變成至高的生存方式,不投機就是失敗。如果投機也要死,不投機也要死,也許投機還能有一線希望,至少死也死得轟轟烈烈。這是命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