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廣告讓我們不快樂(1)(1 / 3)

廣告最大的功能就是刺激和挑逗,但不提供滿足。廣告挑逗和刺激的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多少人類的智慧都被用來刺激和挑逗每一個普通人,從小孩子到老人。能在廣告世界裏保持淡定,保持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人,實屬異類。廣告給人帶來的痛苦是,它用變幻莫測的手段將人的欲望撩撥到最高程度,卻轉身而去,留下你自己去想辦法滿足你的欲望。而所有的滿足都需要錢,但廣告從來不告訴你需要多少錢。仿佛它宣傳的一切都是免費的。廣告建起一個虛構的世界,從它那裏回到現實,不快樂,幾乎是必然。

01

我們都是消費者,是悲還是喜

消費者權益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又屢說屢犯的話題。“消費者”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1962年3月15日,年輕的美國總統肯尼迪首次提出了消費者的“四項權利”,即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申訴權。二十多年後,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將肯尼迪發表“四項權利”的這一天,即每年的3月15日,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一年後,1984年,中國成立了全國性的消費者協會。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一條清晰的路線。誕生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概念和保護消費者的行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下,幾乎第一時間就進入了中國。

消費者的概念之所以會產生於現代西方社會,是有必然原因的。人類曆史上,消費活動始終存在,但是沒有消費者的概念。工業革命之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互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尤其是在中國的小農經濟社會,自給自足。人們生產的產品,相當大一部分被用於自己消費,誰也不會自己害自己,因此談不上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剩餘產品賣給他人,買賣雙方基本上都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將心比心、由己及人的觀念很容易形成。而且,那時候賣出去的剩餘產品與自己消費的產品是一樣的,既然不會害自己,自然也就不會害別人。此外,工業社會以前,所有的產品生產、銷售規模都有限,地方化非常突出,即使有些產品造成了不良影響,影響範圍也不大。

工業革命後,絕大多數人不得不隻能成為消費者,這首先是一個巨大的不幸。人們要獲得財富,首先要能生產。隻有擁有了自己的生產權,別人才可能掏錢買你的產品,你才可能獲得交換其他財富的權利。但是,工業社會剝奪了大多數人生產的權利,生產的權利日益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雖然也有很多人在流水線上從事生產,但是,他們隻是生產者的附庸,其參與生產的資格隨時都會被剝奪。而且,流水線上的生產者,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生產,完全是被動的工具。當從事生產的企業越來越大,從地方擴展到全國,從一個國家內部擴展到跨國公司,從人力流水線變成機器人流水線,絕大多數人再也不能生產,隻能成為消費者,成為社會上無關緊要的人,他們對社會的作用似乎隻在於:消費。

武大郎生產燒餅的時候,人們如果願意,可以去看武大郎做燒餅的全過程。武大郎做燒餅的每一種原料,人們應該都是了解的。現在大企業生產是不能看的,即使看了也看不明白。你不知道企業的原料是如何加工的,不知道添加劑是怎麼一回事,不知道包裝物有沒有問題。相比於大企業,你的知識少得可憐,你不可能搞清大企業生產產品的每一個環節。也就是說,你不可能像監督武大郎那樣去監督一個大企業,即使給你監督的權利,你也沒這個能力。你隻能借助於其他力量。問題是,監督武大郎的時候,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斷,靠別人監督大企業的時候,你永遠不會像相信自己一樣相信別人。

武大郎賣燒餅的時候,從來不會說,你們家裏都不要做煎餅了,不要做麵條了,不要做一切麵食了,隻吃我的燒餅就行了。但是,大企業出現後,他們開始這樣說話了。例如,大企業說他們的奶粉比母乳更有營養,更適合嬰兒的全麵、健康、均衡成長。他們用大量的錢做廣告,用大量的錢雇傭專家為他們的產品叫好、捧場。於是,無數的母親都放棄了自己生產奶水的權利,變成消費者,按照大企業的指示,去買他們生產的嬰兒奶粉。於是,大企業在奶粉裏添加了一些東西,目的是讓奶粉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更有營養。於是,有的嬰兒吃了奶粉死了。

如果這些嬰兒都吃母親生產的奶水,他們會死嗎?千萬年來,全世界各地的嬰兒都沒有奶粉,都以母親的奶水為第一食物,它們曾經被母親的奶水毒死嗎?連母親自己生產奶水的權利大企業都要想方設法地剝奪,或者在他們的洗腦之下自願放棄,消費奶水或者奶粉的人是悲還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