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個好處,通俗易懂,篇目不長,適合隨時隨地抽空讀一段。而且,書中論述的話題,很多都與國內外現實發生的事情密切相關。有些文章有點時效性,因此,在整理的時候,我盡量既保留當時的時效性,也作一些必要的修改、補充,以免時過境遷之後,人們因淡忘而對解讀產生隔閡。
關於現代人的快樂問題,我總的結論是:由於現代人的各種欲望被大大刺激和誘發,因而,在無限膨脹的欲望麵前,再多的滿足都是杯水車薪,我們難以獲得快樂。現代人之所以會被誘發出無窮無盡的欲望,關鍵就在於商品經濟社會。這個社會以金錢第一,需要時時刻刻賣出大量的商品,賣出商品最大的動力就來自於人們的欲望。因此,商品社會總是不斷刺激人們產生新的欲望,或者放大舊的欲望。在你有欲望的地方,要刺激放大;在你沒欲望的地方,要刺激產生。這就是商品經濟的根本命脈。如果人們的欲望消失或降低,商品經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人們有欲望是正常的,消滅欲望是很不人道的做法。但是,當欲望無限放大,滿足就很困難,人們就會經常性地不快樂。甚至,很多欲望本來無需那麼大的,現代社會的很多人都是被動地“被刺激”後,產生了一係列的欲望,人們想控製自己的欲望都做不到。這不光是做了自己欲望的奴隸,更是做了那些刺激和操縱我們欲望的人或機構的奴隸。
可惜的是,在現代商品經濟環境中,很多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被刺激欲望後的奴隸,而是認為那是一種自由。放大欲望、追求欲望、敢於想象、敢於追求,往往披上了自由的外衣。事實上,這種觀念在被宣揚的時候,常常失去了必要的後綴:自由都是有條件的。
商品經濟社會是一整套的文明體係,為了銷售商品而必須刺激產生欲望,自然就有一套緊密配合的宣傳手段。這一宣傳手段就是媒體。媒體既在內容上為這個目標間接服務,也在廣告上為這個目標直接服務。需要賣出商品的人,總是用廣告對賣出商品欲望宣傳最有效的媒體進行物質獎勵,就是它們之間緊密合作的典型。而這個過程中,刺激欲望、賣出商品是關鍵與核心,為了這個終極目標,其他一切社會價值都退居其次,甚至消失不見。因此,現代人不僅因為自己被刺激的欲望無法滿足而不快樂,還因為賣出商品的終極目標傷害了很多本該存在的美好事物而不快樂。
我想,在這本不算太厚的書裏,上麵這些意思應該講述得比較清楚。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怎麼才能快樂起來?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快樂起來?我之所以一直沒有動筆寫這個話題,原因也在這裏。這本書隻描寫了現象和原因,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能快樂起來嗎?麵對這一“能否快樂”的問題,解決方案可以有兩個:一個就是個性化的、個人化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案,例如,多說點“知足常樂”的大道理,多講點因貪而敗的故事,讓每個人從道理和故事裏自己領悟。過去有很多作品都屬於這一類。但是,一方麵,這類作品往往被視為“說教”,再怎麼說教,也難以說出新花樣;另一方麵,商品經濟社會的現實,無數精彩、無數誘惑,也使得這種針對個人的說教失去了說服力。光靠個別人的精神力量很難抗拒整個社會的物質大潮。
因此,真正要解決“能否快樂”的問題,還要從社會整體著手,要從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的文明入手,要說清這一文明不可延續的真相,要從製度層麵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措施,並且要讓我所說的“合理措施”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要實現這個目的,光靠針對個人的說教意義不大,還要靠針對社會的製度政策。這是我在本書中較少涉及的內容,因為,要給社會治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盡管我思考這個問題已經很長時間,但是,由於解決方案一直沒有在我心中完善,便沒有動筆。
現在,有了這樣一本書也是好事。它可以把我的初步思考告訴大家,也許,與讀者的交流能夠有助於我盡快完善對解決方案的思考和探索。其實,在本書中,這方麵的內容也略有涉及。例如,我認為,所有的商品廣告都應該明碼標價,以強調商品的性能和功能為主,而不能以強調使用商品的心理感受為主。此外,商品經濟靠刺激人們欲望而發展的主要手段就是媒體,那麼,如何讓媒體換一種生存方式,而不是隻以資本青睞與否為第一生存法則,這也是一個大問題,但在本書中沒有涉及,日後我會完成這個話題的完整思考。因此,現在放在大家麵前的這本書,就算做我個人思考軌跡的記錄吧。我之所以同意葉光森先生的出版建議,也是因為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與我有同樣思考的人,可能不在少數。因此也希望借此機會與更多的讀者交流。
劉仰
辛卯年七月十八(2011年8月17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