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就能吃飽肚子,這是科舉製能夠勉強開始推行的關鍵,因為平民當中也有很多人從農業勞作中解脫出來,漸漸閑著的時間也就多了,正好朝廷又鼓勵讀書,這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各地開始興起學堂,甚至有些女子也開始學習,因為陳龍對於女子考試做官並沒有加以反對,這也是那個時代難以容忍的。甚至朝廷也開始辦起了官學,能通過考試進入官學的士子,就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而這種考試也是沒有任何針對性與歧視性,任何人都能來考,考得上就可以在此學習。陳龍的楚國由於戰爭過於頻繁,本來沒有定都,也因為推行科舉這件事定都江陵,因為不可避免的會遭到各方勢力的反對,總要有個整體的政治中心,不能總是“朝廷隨著軍隊走”。
這段時間陳龍的耳朵裏都快灌滿了,各種“忠言”如同雪片一樣在他的書案上四處亂飛,一遝一遝的,揮之不去,每天都要接待來訪的士族門閥的代表人物,搞到頭都大了。
除了他提出製度時各位官員說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比如愚民、弱民才是統治萬民的精髓、再比如依靠貴族精英憑家族關係才能治理天下等等,大體意思就是,老百姓想要的不過就是有口吃的,有一塊地種,現在已經能豐衣足食,如果不加以管控,地方可能會形成勢力對抗官府,官員沒有什麼根基無法治理一方百姓,難以讓百姓心服,諸如此類。
陳龍也都用現代的知識,一一加以回應,但是每天也都是感到疲倦不堪。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第一次科考過後,這頭甲頭名,就是一位平民百姓,家裏有點積蓄但並不多,南郡人,名王通,字方達,經過獻帝和陳龍的當麵考核,此人果然是學貫古今的奇才,他所填報的專業是漕運水利,因為他覺得目前的經濟發展最卡脖子的瓶頸就是漕運與水利,隻有這些興旺了,國家才能富強,才能進一步實現海外對外貿易的發展。陳龍感到很高興,這一點正是他一直以來憂心的問題,這樣就讓他進入中央官學,一邊擔任管理水利的官員,一邊由諸葛亮繼續指導他學習機械和工程,再由水利官員帶他去實踐。不久,就產生了不俗的政績。
就這樣,陳龍推行的科舉製度,不斷推動著整個楚國的文化繁榮發展。不論是士族還是平民,大家都興起了一波學習的浪潮,僅僅兩年時間,科舉製度竟然也初具規模,出現了許多文化名人和文化成果,甚至有些士族開始著書立說,一時間又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科舉考試的內容也促使士子們前赴後繼的積極學習,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科舉製度選拔出的官員通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才能。這使得陳龍政權的政治能力得到極大地提高,更加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繁榮。
陳龍心裏知道:科舉製度在我國古代如同一條壯闊的長河,綿延千年,看似非常合理,但是,科舉製也有一個重大的弊端,或者說是局限性,那就是過於重視文人學問,而忽視了實際才能,這使得許多富有才華的士子,在書海中迷失了自己,空有滿腹經綸,卻無法為國家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