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軍事思想的發展
為充分認識與理解嶽飛的軍事思想.給予其恰當的曆史的評價,清晰地弄清宋代軍事思想的發展狀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由此入題。
綜觀宋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大略而言.經曆了四個階段.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六朝,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南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包括帝、帝時期。
第一階段六十二年,是宋朝的建立和鞏固時期,各種製度在此期間確立定型。宋初,承五代之後,統治者特別注意防止五代鬧劇的再度上演,“事為之防,曲為之製”,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重建並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使之製度化、法律化。新的兵製在這一階段建立、完善,對軍隊的控製加強了,各種嚴明的紀律條文製訂出來了,對將帥嚴加防範。於是“將從中禦”,“右文抑武”,將帥與士兵不再能膠固在一起,必須機械地執行成命,兵書之類成為禁書,軍事學術呈現蕭條局麵。這一階段出現的兵書,寥若晨星。迄今可以考知的,前期主要有符彥卿《人事軍律》三卷,後期主要有許洞《虎鈐經》二十卷,此外還有劉質《兵要論》,陳貫《形勢》、《選將》、《練兵論》三篇,胡旦《將帥要略》二十卷,景泰《邊臣要略》二十卷等。
符彥卿的《人事軍律》,從書名看,也是強調軍紀的。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袁本)卷3下載:“其序稱:言兵者多雜以陰陽,殊不知往亡……此但述人事。”此書今已不存。胡旦、景泰之作,今已不傳,內容下樣,從書名看,是講邊防將帥須知的。
第一階段軍事思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現仍傳世的《虎鈐經》一書。該書撰者許洞,是宋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沈括的舅父,其軍事思想直接影響了沈括。《虎鈐經》對《孫子》和《太白陰經》等軍事著作的軍事思想有所發展,主張“用兵之術.知變為大”。
第二階段一百零五年,是宋代軍事思想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一時期軍事學術的發展.主要依賴於官府的極倡與鼓勵。
仁宗和英宗兩朝,宋軍與西夏多次交戰.屢戰屢敗,西北困弊。朝野內外,有感於嚴重的西患,開始重視軍事,研究軍事。慶曆三年(1043)七月,詔殿前都指揮使李用和、馬軍副都指揮使曹琮,選諸軍班都虞侯以上善弓馬、曉文字、堪將領者以名聞。十月,仁宗命曾公亮等人組織了一批學者,采用古代兵法、本朝軍規、前人用兵史實及宋朝開國以來防守邊境的計謀方略和陣法器具等,著文繪圖,曆時五個年頭,於慶曆七年(1047)四至六月間編成《武經總要》四十卷。此外.宋仁宗撰有《神武秘略》十卷,“纂古今兵書戰策及舊史成敗之跡,類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凡四門三十篇”;王洙撰《三朝經武聖略》十五卷,“奉詔編祖宗任將、用兵、防邊事跡,分二十門”;張預撰《十七史百將傳》十卷,“每傳必以孫子兵法斷之”。還有《兵法精義》、《慶曆軍錄》等書。這一時期的軍事著作,以總結前人的軍事經驗為主,希望由此探索防禦西北的正確的戰略戰術,扭轉對夏作戰的頹勢。
為倡導學習武事,慶曆三年(1043)五月,在國子監設立武學,以培養軍事人材。八月,武學被罷,願習兵書者,可在國子監聽讀。⑻天聖七年(1029)閏二月,詔置武舉。九年(1031)五月,仁宗親自在崇政殿試武舉人。康定元年(1040)三月,舉行大規模的武藝校試活動,中選者181人。此後到慶曆三年(1043)建立武學,共有過七次武舉,每次從不及十人到五十餘人不等。
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王安石及其同黨主持變法期間,軍事學術呈現出繁榮局麵,成為慶曆以後的又一高峰時期。熙寧五年(1072)六月,在武成王廟重新設置武學,“生員以百人為額,選文武官知兵者為教授。使臣未參班與門蔭、草澤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馬應格,聽入學。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曆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足以訓者,講釋之。願試陣隊者,量給兵伍。具藝業考試等第推恩,未及格者,逾年再試。”;對畢業後的職任,也作了具體規定。同時,頒布《武舉試法》,規定武舉的兵法、策論在秘閣,武藝在殿前司考試;殿試時,又試騎射及策於庭。八年(1075),詔:武舉與文舉進士,同時鎖試於貢院。元豐元年(1078),立《大小使臣試弓馬藝業出官法》,對各種考核成績應授予的官職做了具體規定。這些武學的管理辦法與武舉的考試規定表明,武學、武舉正式定製。這些製度,多為後世所引用。元豐年間,神宗又命人校定《孫子》、《吳子》等兵法七書,作為武學的統一教材,武舉考試則尚以《孫子》、《吳子》為重。
神宗時期的軍事著作,主要有下列幾種:校刊武學七書的武學博士何去非,撰有《何博士備論》一書,不分卷。張商英托名黃石公,撰《素書》一卷。熙豐變法的主將之一呂惠卿,撰有《三略素書解》一卷。結合西北戰爭的實踐,王韶撰有《熙寧收複熙河陣法》三卷,沈括、呂和卿等於熙寧八年(1075)上《修城法式條約》二卷。
徽宗崇寧三年(1104),令諸州置武學。立《考選升貢法》。欽宗靖康元年(1126),詔:諸路有習武藝、知兵書者,州長貳以禮遣送詣闕,毋限數,將親策而用之。通直郎秦元著有兵書、陣圖、師律三策、大八陣;“皆酌古之法,參今之宜,博而知要,實為可用。”詔令賜對。“當時君臣,雖無雄謀遠略,然猶切切焉以經武為心”。
秦元的著作,並未傳世。哲宗、徽宗、欽宗時期的軍事著作,今所存且較為重要者,乃《百戰奇法》一書,明代李贄稱其“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若無餘策”。
在第二階段中,有代表性、能夠反映軍事思想發展的著作,乃《武經總要》、《何博士備論》、《百戰奇法》三書。很湊巧,此三書正好分別成書於此階段的前、中、後三個時期。
《武經總要》是一部研究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的綜合性兵書,是迄今所存宋代份量最大的兵書,也是宋代最重要的官修兵書。此書對將帥問題和軍事訓練有專門論述,強調要重視將帥的選任與軍隊的嚴格訓練;在作戰的指導思想方麵,指出:“善製敵者,必先審於己”,在此基礎上,“察彼之形勢”,方能“以理擊亂”;認識到軍隊內部的團結對取勝十分重要,強調要“千人同心”;注重以奇取勝,指出:“奇非正,則無所恃,正非奇,則不能勝。
《何博士備論》提出了“兵以義舉”的戰爭觀,重視以嚴格的紀律治軍;指出在用兵作戰時,“勢”、“勇”、“智”三者中,“智”最為重要,要“以智用兵”,善於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調整作戰部署,方能掌握主動;指出對待兵法的正確態度,應是“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
《百戰奇法》提出了重“教戰”和“為將之道”的治軍思想,指出:“凡欲興師,必先教戰”,“為將之道”一要信任部下,二要有威嚴,三要對士卒有仁愛之心,四要有“割棄性命而戰”的勇敢精神;提出了“以計為首”、“要在應變”的作戰指導思想,主張“用兵之道,以計之首”,“兵家之法,要在應變”;還對攻守、主客、先後、進退、奇正、虛實、分合等問題有所論述,多有精辟見解。
第三階段,包括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九十八年,是宋代軍事思想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軍事學術的發展,客觀環境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戰爭的實踐成為其雄厚之基礎,官方則聽之任之,未像第二階段那樣提倡與推動。
從北宋末年金軍攻宋開始,宋金間的戰爭,綿延持續了約八十年。尤其是前十年,戰爭尤為激烈頻繁,金軍鐵騎縱橫大江南北,南宋政權為生存而苦苦搏戰。北宋亡國的慘痛,南宋立國的危機,現實生存的需要,使南宋朝野不能不份外關注軍事,探討軍事理論,總結防禦經驗,論述江東必勝。於是,各類軍事著作紛紛湧現,如王彥《武經龜鑒》二十卷,“其書以孫子十三篇為主,而用曆代事證之”;楊肅《製勝方略》三十卷,述《左傳》至隋唐用兵事跡。還有辛棄疾《美芹十論》,陳亮《酌古論》,陳傅良《曆代兵製》,陳規、湯壽(王旁)《守城錄》,李舜臣《江東十鑒》,李道傳《江東十考》,許學士《南北十論》,陳克、吳若《東南防守便利》,唐仲友《魯軍製九問》,錢文子《補漢兵誌》,華嶽《翠微北征錄》等書。
在八十年的宋金戰爭中,宋軍經曆了趙宋皇朝開國以來所未曾經曆過的激烈而多樣化的戰鬥。宋軍主要采取防禦的態勢,有過黃天蕩阻擊戰、陝州、和尚原、饒風關、仙人關、順昌等地的守城戰,也有過襄陽、郾城、穎昌等進攻戰,還有采石的防江作戰。其作戰規模之大、之多,戰鬥之激烈程度,都大大超越了宋軍前此所經曆的戰鬥。在實戰中,一批將帥成長起來,活用兵法,指揮有方,有效地遏止了金軍的攻勢,並曾多次擊敗金軍。這批將帥,包括嶽飛、韓世忠、吳、劉琦等人,嶽飛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還留下了一批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