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軍事思想初探(2 / 3)

第三階段的軍事著作,較為重要的是《守城錄》、《曆代兵製》、《美芹十論》、《酌古論》、《翠微北征錄》及嶽飛的論著,這些著作反映了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發展。嶽飛的論著與軍事思想,留待下文探討,此不贅。

《守城錄》是我國第一部係統論述城市防禦的專門著作,是成功的城市防禦戰的總結。它總結了在火炮應用於攻城作戰以後,如何進行城市防禦的理論和實踐;主張變革舊的“城池之製”,增強城市防禦炮擊的能力,城市防禦設施必須有利於對敵人進行反擊;強調要充份發揮火炮在守城中的作用,以炮擊抑製炮攻;主張善守,反對死守,應當守中有攻,攻防結合。

《曆代兵製》是我國第一部兵製通史,係統總結了宋以前曆代兵製的得失,“於宋代言之尤詳”。然今人鄧廣銘先生於1990年撰文考定,此書第八卷講述宋代兵製的部分,實係抄自王明清《揮麈餘話》卷1,非陳傅良所作。如此,則此書隻是對五代以前的兵製做了總結,而未及宋代。

辛棄疾是曾經馳騁疆場的著名詞人,他的《美芹十論》不僅僅是書生談兵,而是有實戰經驗以為基礎的。在治軍思想上,他強調“致勇”、“久任”“合誌並力”,主張激發將士的勇氣和士氣,即可提高戰鬥力,應當久任將帥,不輕易更換,要加強軍隊內部的團結,“合誌並力,協濟事功,則天下幸甚”。在作戰的指導思想方麵,他提出了“審其勢”、“察其情”,“審宜先後”的原則,主張集中兵力,反對處處設防,認為應積極防禦,以攻為守。

陳亮是南宋時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史稱其“喜談兵,議論風生”。《酌古論》是陳亮青年時所著兵書,通過對十九位曆史人物的用兵作戰經驗教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軍事思想。他提出了“正義戰爭必勝”的思想。他認為,在作戰指導中有兩種“術”,實際上提出了現代所說的“戰術”與“戰略”的概念,主張從戰略上把握全局。他指出:“善用兵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他還對攻守、奇正等問題有所論述。

第四階段,包括理宗、度宗、恭宗與帝、帝時期,共五十五年。

理宗時期,權臣史彌遠、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等人先後專權,朝政日壞,國運日隳。在蒙古鐵騎的淩厲攻擊之下,苦苦撐持了四十餘年後,南宋政權終於滅亡。孟珙、趙範、趙葵、餘、王堅、張玨等將帥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屢創蒙古軍,建立了赫赫戰績,但他們卻並未能留下什麼傳世的軍事著作。

這一時期引人注目的事件,是武學七書地位上升,在武學與武舉中均將七書視為一體,其地位與權威性大大提高,遂有《武經七書》之稱。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12《李衛公問對》條即曰:“今武舉以七書試士,謂之武經。”自此以後,《武經七書》在武學典籍中具有了最崇高的地位,成為武將必讀的經典著作。

二、嶽飛軍事思想試探

探討嶽飛的軍事思想,無疑,應當著重利用嶽河所編《金倫粹編》與《金佗續編》,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二書的校注本,凡九十五萬字,乃王曾瑜先生校注。其次是明人所編的《嶽忠武王文集》八卷。然而,這兩種著作中,都沒有一篇如《美芹十論》或《酌古論》般的軍事學專論。因此,我們探討嶽飛的軍事思想,隻能從記載他生平事跡的《鄂王行實編年》、《鄂王傳》與《鄂王家集》、《高宗宸翰》等著述中去鉤稽、分析、排比、綜合。

宋人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嶽飛自幼即讀《左傳》與《孫子兵法》,似乎嶽飛在軍事學上造詣很深。《金倫淬編》卷4《鄂王行實編年》卷1載:“書傳無所不讀,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或達旦不寐。”卷10《家集序》中,嶽珂又寫道:“先臣飛刻意於學,涉獵經史,尤喜《春秋左氏傳》與孫、吳之書”。章穎《鄂王傳》與劉光祖的襄陽石刻,沿襲了嶽珂之說。《宋史》卷365《嶽飛傳》所載亦同。此外,《金佗續編》卷16《賜諡告詞》說:“智略根乎《詩》、《書》”。程《水集》卷l《嶽飛改諡忠穆製》稱嶽飛“賦河朔之雄姿,熟《左氏》之兵法”。

依據上述記載,很可以得出嶽飛軍事思想源自《左傳》與《孫子》、《吳子》的推論。然而,上述記載的真實性是大有可疑的。出身於貧苦佃戶家庭的嶽飛,究竟讀過多少書,是可以想見的,決不可能象書香門第的子弟那樣,熟讀《左傳》與《孫吳兵法》,旁及《詩》、《書》,甚至經史,“無所不讀”。正如鄧廣銘先生早已指出的那樣,這是嶽坷“專憑其想象能力”虛構的不合情理的事。我們萬不可信以為實,並由此發去探討嶽飛的軍事思想。

大略而言,嶽飛的軍事思想大致可歸納為如下五點:訓士以德,為將謀先,嚴以治軍,臨機製勝,各用其長。

1.訓士以德。

嶽飛本人,胸懷大誌,“誓清中原”。《賜諡告詞》稱他:“結發從戎,前無堅敵,枕戈勵誌,誓清中原,謂恢複之義為必伸,謂忠憤之氣為難遏”。建炎四年(1130)六月,他在宜興張大年家廳事之屏題詞中寫道;“當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複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紹興九年(1139)正月,他在《謝講和赦表》中說:“臣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顙以稱藩”。正因嶽飛有如此抱負,所以能夠始終以“恢複”為念,在抗金戰場上勇於進取,一往無前。

紹興七年(1137),朝廷命兵部侍郎張宗元為湖北、京西宣撫判官,監嶽飛一軍。歸朝後,張宗元對高宗說:“將帥輯和,軍旅精銳,上則稟承朝廷命令,人懷忠孝,下則訓習武伎,眾和而勇,此皆宣撫嶽飛訓養之所致。”《賜諡指揮》也稱頌嶽飛:“事上以忠,禦眾有法。”

嶽飛信服司馬光之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他認為:“論人者能審於才德之分,則無生人矣。”因此,他訓齊軍士,亦以德為先,教導軍士為恢複故土而戰。這與《何博士備論》“兵以義舉”的戰爭觀相合,都是從激發軍士的精神力量入手的。史載,嶽飛“每調兵食,必蹙額,謂將士曰:‘東南民力耗矣!國家恃民以立,而爾曹徒耗之。大功未成,何以報國?’……臨戎誓眾,言及國家之禍,涕流氣塞,士卒皆欷虛聽命。……與將校語,必勉之以忠孝,教之以節義。”最為生動而具體的例子是建炎三年十一月的事。嶽飛灑血厲眾曰:“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詞色慷慨,土皆感泣。有密說飛以俱叛而北者,飛陽許之。有頃,其首領各以行伍之籍來,飛按籍呼之曰:“以爾等之眾且強,為朝廷立奇功,取中原,身受上賞,乃還故鄉,豈非榮哉!”眾皆歡呼曰:“惟統製命!”

在這樣的教導下,嶽家軍胸懷報國壯誌,故而能夠猝遇敵而不動,使金人哀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2.為將謀先。

《何博士備論》中,有“以智用兵”的思想;《百戰奇法》有曰:“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嶽飛亦將有謀作為為將的首要條件。

嶽飛曾對張所說:“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其無謀。”他又嚐自言:“為將無謀,不足以搏匹夫。”故主於用謀。在《乞複襄陽劄子》中,他說:“善觀敵者,當逆知其所始;善製敵者,當先去其所恃。”

宋高宗曾對嶽飛說:“卿為一時智謀之將,非他人比。&;amp;rdquo;紹興四年(1134)的製書,稱讚嶽飛“機權果達,謀成而動則有功”。紹興五年(1135)的製書說:“嶽飛策慮靖深,器資沉毅。有冠三軍之勇,而計然後戰。”紹興七年(1137)《起複太尉加食邑製》說:“嶽飛沉毅而有謀,疏通而善斷”,“有慮而後會之機”。《金倫續編》卷23《閣學劉光祖襄陽石刻事跡之二》,有“智謀”一節,集嶽飛平生所曆戰事十六件,以見其智謀過人。

嶽飛不僅自己善用計謀,而且懂得向部屬征求意見,集眾人之謀,定必勝之計。楊簡《慈湖遺書》卷16《論兵》載:“嶽飛用兵,有勝而無敗。聞其欲有所舉也,必盡召諸統製官,環坐飲食之,而與之謀。先謀夫敵之所以敗我者,至於六、七,備謀,詳慮,竭智,共攻而終於無敗也,乃行。故飛每戰無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