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嚴以治軍。
《百戰奇法》中,有重教戰的思想,這是自宋初以來嚴格治軍傳統的延續。嶽飛繼承並發展了這種傳統,將“嚴”字解釋為“有功者重賞,無功者峻罰”,又將其與不擾民、勤訓練、敢戰鬥結合起來,故所部嶽家軍紀律修明,精勇悍戰。嶽珂將他的禦軍之術,總結為六端:重搜選,謹訓習,公賞罰,明號令,嚴紀律,同甘苦。其核心則是一個“嚴”字。
史籍記載,多有嶽飛嚴以治軍的事跡。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42,建炎四年九月載:“飛治軍嚴整,將士畏之,禁止軍中不得騷擾百姓,尤得民情”。卷143,稱嶽飛“持法嚴肅,尤不可犯”。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38載:“嶽飛在泰州,持法嚴,眾不敢犯”。卷63載,紹興三年二月庚子,江南東、西路宣諭劉大中言:“昨嶽飛提兵洪州,頗有紀律,人情恃以為安業。”建炎四年的邵緝薦書,稱嶽飛“身與下卒同食,而持軍嚴甚,民間無秋毫之擾”。
高宗與朝廷也屢屢稱頌嶽飛治軍之嚴:紹興二年(1132)的《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告》中曰:“嶽飛為時良將,統我銳師,許國惟以忠誠,馭眾亦能訓整,同士卒之甘苦,致紀律以嚴明。”紹興三年(1133)的高宗宸翰曰:“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卿(指嶽飛)之所能也。”紹興五年(1135)的《四年明堂加食邑五百戶食實封貳百戶封如故製》曰:“治紀律以甚嚴,嘉師徒之逾整。”《忠憨諡議》曰:“持軍至嚴,所過秋毫無敢犯。”《武穆諡議》曰:“練軍實,選騎士,明紀律以馭之。”“治軍甚嚴,撫下有恩,定亂安民,秋毫無犯。”《武穆覆議》曰:“平生用兵,紀律甚嚴。”
《閣學劉光祖襄陽石刻事跡之二》,專門有“紀律”一節,錄十四事,以見嶽家軍紀律之嚴。故嶽家軍自己說:“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是我軍中人也。”呂午《和嶽王廟壁上韻》曰:“當年惟說嶽家軍,紀律森嚴孰與鄰。師過家家皆按堵,功成處處可鐫瑉。”
嶽家軍雖則紀律嚴明,但嶽飛嚴以治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賴於酷刑的。李綱《梁溪全集》卷72《奏知段恩招誘本司軍兵逃走奏狀》載,嶽飛因“使臣、效用、軍兵見此暑月,披帶衣甲,艱辛勞苦,怯戰,輒敢棄甲,或將帶衣甲、鞍馬逃走,……改易姓名,別投他軍。伏望朝廷重立賞格,遍行下神武諸軍並諸路帥臣,及逐頭項統兵官根緝收捉,差人押赴飛軍前,對眾依軍法號令。所貴帶甲忠勇將士不敢仿效逃竄”。
4.臨機製勝。
五代初期,後梁王朝的主要謀臣敬翔,曾對朱溫說:“兵者,應變出奇以勝,《春秋》古法,不可用於今。”《武經總要》有“以奇取勝”之語,《百戰奇法》有“兵家之法,要在應變”的思想。嶽飛“臨機製勝”的軍事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金佗編》卷4、《金倫續編》卷17、卷23記載,宗澤認為嶽飛“好野戰,非古法”,因此授予陣圖,讓他學習,嶽飛看後即扔到一邊去了。宗澤問起,他回答說:“留守所賜陣圖,飛熟觀之,乃定局耳。古今異宜,夷險異地,豈可按一定之圖?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又說:“陣而後戰,兵之常法,然勢有不可拘者,且運用之妙,存於一心。”紹興七年(1137),他在《乞出師劄子》中說:“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複拘其淹速,使敵莫測臣之舉措。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35)他向朝廷要臨機處置之權,是為了突破趙宋皇朝傳統的“將從中禦”的指揮架構,可以臨機製勝,擊破強敵。這種思想,是符合《孫子·虛實篇》所言:“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的。因此,嶽飛“用兵無奇正,臨機製勝”,嶽家軍成為南宋初年最為善戰能勝的一支部隊,令全金人聞風喪膽。
5.各用其長。
嶽飛治軍,不僅能同甘共苦,以恩信結人,而且善於用人,使盡其長。《金倫粹編》卷9載:“用人有方,舉劾各得其當。如以馬羽守蔡,蘇堅守西京,趙秉淵守淮寧,皆有幹城牧眾之功。
嶽飛對各兵種的優劣也甚為了解,所以作戰時能夠用其所長。《金倫續編》卷23載.與李成交戰時,嶽飛說:“步卒之利在阻險,騎兵之利在平曠”,而李成之布署不合此原則,故必敗無疑。
綜觀嶽飛的軍事思想,可以看到,有四大特點:
一曰實踐的色彩鮮明。南宋初年的大多數軍事著作,都是實際戰事的總結而已,實踐的色彩很明顯。在這方麵,嶽飛表現得尤為出色。《金佗編》與《金佗續編》、《嶽忠武王文集》,洋洋數十萬言,但專門論述軍事及軍事思想的甚少,且多為一鱗半爪,零星而不係統。嶽飛的軍事思想,主要表現在他平生的戰爭中,並在其中豐富發展。《金倫續編》卷22《襄陽石刻事跡之一》載嶽飛戰功:“王自從戎至專征,平劇賊,破強虜,大小凡一百二十餘戰,類皆以少擊眾,未嚐一敗。其躬履行陣而勝者六十有八,其分遣諸將而勝者五十有八”。正是這大小一百餘戰,才造就了嶽飛的軍事思想。他主張活用兵法;臨機製勝,“運用之妙,存於一心”,即充分顯現其實踐色彩。嶽飛主要不是在理論探討與研究中,而是在實踐中,在你死我活的浴血戰鬥中,形成了他獨特的軍事思想,在宋代軍事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二曰下層意識濃厚。嶽飛出身於貧苦農家,從投軍為卒開始,迅速升遷為統率方麵軍的大將,經曆過基層和戰陣的磨煉。雖則他治軍嚴明,但較為尊重士兵.與其同甘共苦,結之以恩,以獲其用。他重視軍民關係,能夠約束軍隊,保護民眾利益,至號為“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因此獲得民眾的歡迎與支持。
三曰知己知彼,故能百戰不殆。討平楊麼之戰,重用楊麼部將黃佐、楊欽等人,“以賊攻賊”;第三次北伐時,派梁興渡河聯絡北方義軍,打探金人動息,擾亂金人後方,是其最為典型的兩樁事例。
四曰具進取精神。嶽飛成為方麵軍統帥後,有戰略遠圖,采用戰略進攻手段,取得了輝煌戰績。當時的宋金交界地區,南宋朝廷主要劃分為四大戰區:淮東,主帥韓世忠;淮西,主帥先後為劉光世、張俊;荊襄,主帥嶽飛;川陝,主帥吳。在四大戰區中,宋軍多取守勢,隻有荊襄戰區的嶽飛,組織了三次北伐,收複了大片失土,把戰線向金占區大大推進。。正如王曾瑜先生在《嶽飛新傳》中正確指出的,南宋初年的諸大帥中,隻有嶽飛是進攻型將帥,當時具備“直搗黃龍”,光複故土的決心和能力的統帥,唯有嶽飛。
三、嶽飛軍事思想的地位
嶽飛所處的時代,正是兩宋軍事思想發展的高峰時期。嶽飛雖無軍事專著為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寶庫增添寶藏,但他以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以光輝的戰爭實踐,以成功的治軍業績,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從而為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增添了寶貴的內容。嶽飛幼年貧苦,沒有讀書,但他成為大將後,卻以勤奮地學習與豐富的戰爭閱曆,繼承與發展了北宋軍事思想的精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趙宋皇朝所恪守的“軍事家法”,為這一時期軍事學術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突出貢獻。
嶽飛對宋代軍事思想的最大貢獻,無疑是發展與豐富了大兵團進攻作戰的戰略戰術思想。嶽飛獨當一麵後,其部眾發展到十萬之多。他指揮這十萬大軍,對金軍展開過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在兩宋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從軍事實踐與戰績講,嶽飛可說是宋代最偉大的軍事將領。
宋朝建國之初,對南北各割據政權攻擊作戰,獲得全勝,很重要的原因是對手不強,不堪一擊。稍為強大一點兒的南唐,尚能在宋軍的全力攻擊下支撐一年之久。國狹地貧的北漢,僅因有遼國的支持,就使宋軍兩次傾巢出動,無功而退。而與強敵遼國交兵,宋軍則先敗於高梁河,繼敗於莫州,又敗於歧溝關、陳家穀、君於館,使五代後周以來選練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二。與西夏兵,防禦尚不足,進攻更是慘敗,前者如永樂城失陷,後者如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神宗、徽宗時期,在西北和南方的進攻作戰獲勝,但對象是分散弱小的少數族。因此,可以說,指揮大兵團,發動進攻戰,戰強敵而勝之,威震敵膽,環顧兩宋三百年間,唯嶽飛一人而已。他的戰略戰術,他的軍事思想,是兩宋軍事思想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筆珍貴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