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輔製度,沿襲唐五代而加以完善發展,正處在三省製變化衰落的階段。它雖然圍繞三省製設立官製,但往往有名無實,而且宰相的機構和名稱也多次改變。又增加了樞密院設置,分掌軍政,號稱二府。宋代官製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161《職官誌》)將唐朝以來的臨時差遣演變為固定製度上文強調“宰輔”,是因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職參知政事和一個樞密院機構。宋代將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並稱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長都是宋人所說的宰輔,宋人所編的一切宰輔年表,二府長官的姓名都要列入。除宰相外,其餘通稱“執政”。也就是說,二府長官共同組成宰輔領導班子。在這個班子中,有時強調集體的領導作用,有時突出個人的領導作用,因人、因時而異。
宰相製度沿革。宋代宰相製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以下分別闡述。
第一,北宋前期製度。北宋前期沿襲唐五代製度,“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為正宰相。”(《宋會要·職官》1之68)揆之史實,北宋前期無以中書令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虛銜。偶有以侍中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2《三省》曰:“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山堂考索續集》卷30《官製門》曰:“宋初三省長官皆為空門,不與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惟其真拜侍中則不帶平章,然前後所除亦不過五人。”《宋會要·職官》1之16詳細敘述說:中書令國朝罕除,侍中雖常除亦罕預政事,同平章事是為宰相之職,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無常員,有二人則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其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亦有不帶昭文館大學士而為監修國史者;其次為集賢殿大學士。或置三相,則昭文、集賢兩學士並監修國史並除焉。《春明退朝錄》卷上載:唐製,宰相四人,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洪(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領焉;集賢,次相領焉。三館職,惟修史有職事,而頗以昭文為重,自次相遷首相乃得之即宋代一般設二位宰相,有時設一相或三相。設三相時,首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稱昭文相;次相監修國史,稱史館相;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稱集賢相。如果隻有二相,往往首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其它情況較少見。宰相兼館職,也始於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設修文館;武德九年(626),改稱弘文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為避唐中宗兄李弘之諱,改稱昭文館。此後,或改稱修文館、或為昭文館,到唐玄宗開元七年(719)改稱弘文館後不變。唐中宗景龍二年(708),中書令李嶠領修文館大學士,開宰相領弘文館大學士之端。北宋為避太祖父親趙弘殷之諱,改弘文館大學士為昭文館大學士。唐太宗貞觀三年(629),設史館,以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監修國史,開宰相監修國史之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始設集賢殿書院,簡稱集賢院,以中書令張說領集賢院學士,開宰相領集賢院大學士之端。唐代後期到五代形成宰相的三個兼銜,依次為: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院大學士,首相領弘文館大學士,次相監修國史、再次領集賢院大學士。監修國史的含義很清楚,昭文館和集賢殿都是皇家圖書館,所以“三館職,惟修史有職事”,“宰相監修,但提大綱。”(《合璧後集》卷42《史館》)三館主要用於儲備人才,且為皇帝備顧問。
第二,神宗改製。唐中葉以後至北宋的宰相製度之沿革,使三省製的內容起了很大的變化。北宋前期的中書門下已非真正意義上的三省製,宋人對此屢有意見,多次提出恢複古製的主張。一種意見是要求恢複到三省製以前的原貌,嘉三年(1058)十二月知製誥劉敞等上條奏說:唐製雖以尚書、門下、中書三省長官為宰相,然尚書、中書之名,本非宰相之實。即欲改正官製,仍須別立政事府,如丞相之類。(《長編》卷188)對官稱的名實不相符合,宋人也提出意見。嘉三年(1058)十二月,翰林學士韓絳言:“中書門下,宰相所職,而以他官判省,名不相稱,請更定其製。”(《長編》卷188)神宗改製,就是出現在這種背景之下。元豐三年(1080)六月,“詔中書置局詳定官製,命翰林學士張、樞密副都丞旨張誠一領之”(《長編》卷305)。元豐五年(1082)四月,頒布新官製,“詔中書五月朔行官製”(《長編》卷325)。官製變革,據說其中許多直接是神宗的構思,史臣稱神宗“將定官製,獨居中,考求沿革,一年而成,人皆不知。”(《長編》卷353)官製改革,其意圖是恢複完善的三省製度。三省分權製衡,且使官職名實相符,既可以減少重疊的政府機構,提高行政效率,又可以平衡宰相之間的權力,避免獨相專權局麵的出現。所以,神宗以三省首長為宰相,去掉差遣名稱,而以本官治本省或本部門之事。三省首長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依然官高不除,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首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首長,“門下、中書省執政官兼領尚書省者,先赴本省視事,退赴尚書省”(《長編》卷323)。又《長編》卷327載元豐五年(1082)六月詔:“自今事不以大小,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複奏,尚書省施行。三省同得旨事,更不帶‘三省’字行出。”是日,輔臣有言:“中書獨取旨,事體太重。”上曰:“三省體均,中書省揆而議之,門下省審而複之,尚書省承而行之。苟有不當,自可論奏,不當緣此以亂體統也。”先是,官製雖仿舊三省之名,而莫能究其分省設官之意。乃中書門下為三,各得取旨出命,既紛然無統紀。至是,上一言遂定體統也。尚書省左右仆射兼中書、門下二省長官,意味著尚書省並不獨立行使職權,尚書省依然有虛化的傾向,隻是其下屬的各個機構已投入運作。中書省仍然權重一時,門下省有時也形同虛設(詳說見後)。改製完畢,機構尚在磨合階段,神宗已有悔意。神宗認為改製後公事“日告留滯,比之舊中書稽延數倍”,“意頗悔改官製”,宰相蔡確等“慮上意隨欲罷之,乃力陳新官製置祿,比舊月省俸錢二萬餘貫”,官製變革因此才得以推行下去(《長編》卷326)。第三,建炎改製。神宗改製後,宰相稱謂還有數次改變,然製度內容不變,宰相製度的改變則隻有一次。其一是政和二年(1112)九月,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宋徽宗是宋代自我感覺最良好的一位皇帝,勇於改作,然所做的都是表麵文章,而沒有實際意義。其二,靖康元年(1126),因金人入侵,徽宗匆匆傳位其子,朝中大臣開始清算宣政年間奸佞的所作所為。十一月,複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製。其三,宋高宗南渡後,試圖恢複北宋前期的太平景象,在宰相製度和稱謂上也做恢複原狀的變革。建炎三年(1129)四月,尚書左、右仆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合並中書與門下二省,基本上恢複到神宗改製前的狀態。其四,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朝廷認為諸種稱謂皆不符合古製,尚書左、右仆射複改稱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將宋代宰相製度的變化列成簡表,附錄於此:時間宰相機構宰相副宰相建隆元年(960)至元豐五年(1082)四月中書門下,簡稱中書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乾得二年(964)四月設參知政事元豐五年(1082)四月至政和二年(1112)九月三省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政和二年(1112)九月至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同上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同上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至建炎三年(1129)四月同上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同上建炎三年(1129)四月至乾道八年(1172)二月三省(中書與門下已合並)左仆射、右仆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二月至宋亡同上左丞相、右丞相同上平章軍國事。哲宗元元年(1086)五月,朝廷增設平章軍國重事、同平章軍國重事,用來安排德高望重的老臣,以三朝老臣文彥博首任,位居宰相之上。詔:“可一月兩赴經筵,六日一入朝,因至都堂與執政商量事。如遇軍國機要事,即不限時日,並令入預參決。……俸賜依宰臣例。”(《長編》卷377)元三年(1088)四月,再以呂公著為同平章軍國重事,“仍一月三赴經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