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輔製度簡介(2 / 3)

《長編》卷409)事實上,文彥博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事參議和決策,隻是偶爾提供谘詢意見等,年齡和精力已經不允許他參政,他自己也懂得謙讓。呂公著雖然更多地參預了朝政,但是大量的日常政務,他也是置身事外。元時設立此職,更多的是“優待元勳重德之意”。南宋以後,權臣往往借用“平章軍國事”的名目操縱權柄,成為真正淩駕宰相之上的又一級行政領導。開禧元年(1205)七月,韓胄拜平章軍國事,“一日一朝,尚書省印亦納於其第,宰相僅比參知政事,不複知印矣。”(《朝野雜記》乙集卷13)鹹淳三年(1267)正月,賈似道拜平章軍國重事,雖號“三日一朝”,其實在私邸決國事,獨攬大權。這時的平章軍國事,相當於真正意義上的宰相。北宋“政和初,蔡京自杭州還朝,何執中已任左仆射,難以去之。遂改令仆之名,冠以公相之號,總領三省,廢尚書令,自治令廳。”(《宋會要·職官》1之43)“特許三日一造朝”,“三日一知印當筆,不赴朝日,許府第書押。”《宋會要·職官》1之32)。這裏“公相”的意義和作用都相當於南宋權臣所拜的平章軍國事,所以,《宋會要》將二者放在一起討論,稱其“侵紊”宰相職事,即事實上的宰相執政。宋代將副宰相和樞密院正副長官一概通稱為執政,與宰相一起組成宰輔班子。曾鞏《隆平集》說:“以參知政事、樞密使、副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並為執政官。”《宋史·職官誌》中也有類似記載。關於副宰相和樞密院長官,以及他們與宰相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後還有詳細討論,此處隻是簡單地提一提各自的稱謂。副宰相,有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等。樞密院正副長官,有樞密使、樞密副使;知(領、判)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