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製(1 / 2)

宋朝的軍製和唐末到五代的軍製和混戰有著很多的關聯。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藩鎮逐漸擁兵自重,與朝廷對抗,連年混戰。各藩鎮的統帥為了牢固的控製軍隊,一般都挑選精兵作為牙軍。這些軍人大都是脫離了生產的職業軍人,父子相承,世代為兵,非常驕橫,小不如意,就敢逐去主帥,另外推舉將領。而一些下級將領,與部下軍士關係密切,更可以通過這樣的手段,達到掌握藩鎮大權的目的。在唐末的混戰中,朱溫逐漸強大起來,他通過招募和選練,擁有的軍隊逐漸強大,從而取代了唐王朝建立後梁王朝。後梁軍隊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軍,藩鎮軍中的精銳都被選到禁軍中,藩鎮的實力已經遠遠低於中央,不可能與朝廷對抗。這是朱溫吸取唐朝的結果,但這也使威望較高的禁軍將領飛揚跋扈,有機會起來造反。以後的後唐、後晉、後漢都大抵采用這樣的軍製,朝廷的主力軍就是禁軍,而禁軍的向背,也往往決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興亡。後周周世宗柴榮借高平大戰的機會,對禁軍進行了整頓,使驕橫的禁軍稍微收斂,通過招募和選練,實力也得到了增強。周世宗能夠駕禦將領,他死以後,禁軍的舊病複發,擁立趙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趙匡胤本人經曆了五代的混戰,從禁軍中起家,對軍製的弊端非常了解。所以他當上了皇帝以後,首先就著手整頓禁軍。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撤換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將領,換上了一些資曆比較淺,相對平庸的將領,便於自己的控製。不再任命總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而侍衛親軍都副指揮使也不再任命,這樣侍衛馬軍和侍衛步軍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稱三衙。三衙掌管禁軍,地方上的廂禁軍也隸屬於侍衛馬軍或者侍衛步軍,三衙掌握了全部的軍權。但三衙的職掌大為減少,主要負責訓練。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選授,軍隊的調發更戎,以及兵符的頒降,是由樞密院掌管的。而在禁軍作戰出征的時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員作為統帥,戰事結束,兵歸三衙,將還本職。這樣握兵權、調兵權、統兵權三者分開,將領失去了與士兵的密切聯係,任何一方麵都不可能擁兵自重。

宋太祖還加強了禁軍的選練,淘汰老弱士兵,讓他們回家從事生產。對於那些既不能歸農,又不能作戰的士兵,則設置剩員進行安置。宋太祖為了增強禁軍的戰鬥力,多次派使臣到各地去,選擇精兵,補入禁軍。他命令各地的將領選出精兵,補充禁軍,又從禁軍中挑選強壯的士兵,定為兵樣,分送各地,作為精兵的參照。後來以木梃作為樣本,讓各地將領照此招募士兵進行訓練,等到訓練完成,送到京城。宋太祖親自檢閱各地送來的士兵,從中挑選人馬補充入禁軍。在平定各地割據政權的過程中,宋太祖也把各小國軍隊中的精兵收編入禁軍,編入殿前司。同時,北宋初年還實行募兵製,遊民、饑民和所謂的“盜賊”不斷被編入禁軍。這樣,無論是各地方軍,還是民間的不穩定力量,都大大被削弱,這對鞏固統治有大有好處,而中央的軍力也大大加強了。宋太祖平時也非常注重禁軍的教閱,通過經常的教閱,有效的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

鑒於前代禁軍驕橫犯上的教訓,宋太祖對禁軍的紀律要求非常嚴格。他製訂了“階級法”,嚴明了軍隊內部的等級尊卑關係。各級軍校,各司其職,掌握著對下級的生殺大權,使得將士不敢再輕易作亂。宋太祖一方麵禁止結社,防止各種小集團的產生,另外一方麵特別注意提防軍中的鬧事分子,毫不留情的進行鎮壓。殿前司中的川班內殿直因為受犒賞的事情聚眾鬧事,為首的四十多人全部被斬首,其餘都配隸許州龍捷軍,都校決杖降職,川班內殿直被廢除了。在作戰出征之前,宋太祖都會申明軍紀,禁止燒殺搶掠,對於犯法的將士,他都會進行處罰。以前禁軍鬧事,大多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所以北宋禁軍的待遇非常優厚,對於家屬也有妥善的安置,這樣的待遇,使禁軍將士起碼不會因為生活無法保障而起來作亂,減少了兵變的可能性。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軍製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紮在各地。京城的人馬最為精強,各方鎮知道兵力不敵,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在各地駐紮的禁軍聯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夠對付變亂。這樣就“內外相製,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內外相維”。禁軍中還有“更戍法”,在京城駐紮的禁軍,輪流到邊防和各地駐紮,三年一更替,更出迭入,這樣使禁軍有機會參加實戰,提高戰鬥力,不至於因為長時間的安逸生活而驕惰,也因為離家在異地駐紮,顧念家屬,不敢輕易作亂。同時由於軍隊的輪流換防,將領不可能和士兵產生緊密的聯係,減少了他們擁兵自重的可能。禁軍出屯地方,一方麵可以彈壓地方,監視廂軍,互相牽製,另外一方麵增強了地方實力,與京師形成了“內外相維”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