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逃出大英博物館(1 / 3)

《逃出大英博物館》是一部講述華人記者在大英博物館幫助流落在外的藝術品回家的故事的劇集。該劇的曆史背景是大英博物館的建立與英國帝國的權力和影響密切相關。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時期,英國帝國正處於其全盛時期,通過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它控製了廣闊的地域和資源。這一曆史背景不僅影響了大英博物館的創立,也在其收藏和展示中體現出來。

許多人知道大英博物館,知道大英博物館裏珍藏了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還有著很多很多的故事呢,我們就跟著日本作家出口保夫來更多的了解吧!

大英博物館的實際創立人是漢斯·斯隆,他曾經擔任英國女王安妮的禦醫。他曾經以學術探險為目的,前往海外旅行,並搜集帶回了大量的藏品。晚年的斯隆買下了切爾西莊園,將很多藏品搬到府邸。他的藏品包括大量的寶石、罕見的昆蟲、各式各樣的貝殼珊瑚、還有動物標本,總共2萬件。古美術收藏包括埃及、希臘、羅馬等其他共計數千件,各種古硬幣32000件,繪畫和素描作品也有300件。另外還有堆積如山的圖書和手抄本,據說他的藏書多達42000冊。

當時的喬治王子(後來的喬治三世)親臨他的莊園,看到這麼多珍貴的藏品,委婉地對斯隆說:“這是國家級的資產,如果能永遠成為國家文化遺產,對你來說也是更大的榮耀吧。”斯隆終於下定決心,把畢生的收藏都捐獻給了國家。他隻提出對他的收藏“一體保管,不被分割...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

斯隆去世後,國家成立了理事會,並決定除了斯隆的收藏品,一並收藏羅伯特科頓的書籍,以及牛津伯爵哈雷的手抄本等藏品。然後多方選址,最後定下了麵對大羅素街的蒙塔古莊園。

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1月15日正式麵向公眾。開館時共有24間展示室,(一)圖書部門:10萬多冊書籍。(二)自然史部門:植物、生物等標本。(三)美術古董部門:古硬幣和紙幣,以及希臘羅馬時代的文物。

公眾想要進入大英博物館,需要提出書麵申請才能獲取門票,一開始每天10張票,後來增加到25張。最開始的時候確實隻有非常少的民眾才能有幸參觀,而且預約參觀者需要在申請信裏填寫姓名、住址、健康狀況,以及希望進館的日期和時間。得到閱讀許可比進入博物館參觀還要困難:讀者需要憑借私人推薦方可進入。可以看出來,大英博物館在開館之初將重心擺在圖書館部門,並一直持續到1988年大英圖書館正式獨立並遷至聖龐克斯區為止。

自開館之初,大英博物館入館並不收費。博物館資金不足始終是個問題,因此大部分新的藏品不得不依賴捐贈。博物館理事會一直有人提議收取入館費,這個提議今天還在討論,但從來沒有付諸實施。

大英博物館開館之後,不斷收到大量新的捐贈,尤其是威廉·漢密爾頓爵士,他對希臘羅馬美術品的收藏,大大改變了博物館展品的內容,擴展了新古典主義的潮流。

庫克船長從1769年開始的10年間,3次航海探險帶回了及其珍貴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藏品,包括珍珠編織的儀式祭服,他還帶回來毛利族的木雕箱,現在都是大洋洲地域第一級的民族資料展示品。

開館20年後的1779年,演員大衛·加裏克向大英博物館捐獻了莎士比亞大理石雕像,以及大量與戲劇相關的藏書。

到18世紀末期,大英博物館在各方麵都有了改變,創始人斯隆的個人影子幾乎不複存在,新的時代來臨了。

1802年

羅馬大理石雕像

——《擲鐵餅者》

1802年,大英博物館決定增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館,主要用以收藏查爾斯·湯利的藏品。湯利曾駐留羅馬,他搜集的古代羅馬美術收藏品多是意大利沒落貴族售出的,包括哈德良皇帝宮殿遺跡出土的貴重物品。新的湯利館以細長的走廊與舊館相連,展示室以羅馬大理石雕像《擲鐵餅者》最為引入注目。

1816年

大理石雕刻群

在大英博物館260年的曆史中,評價最高的當屬希臘帕台農神殿的大理石雕刻群,這是大英博物館最值得驕傲的館藏,相當於盧浮宮美術館裏米羅的維納斯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組雕刻群是1816年英國以國家經費向埃爾金伯爵購買的。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這組大理石雕像群,於是決定在湯利新館的旁邊緊急建造新的建築。

元旦

1801年

羅塞塔石碑

與古希臘羅馬的美術品相比,當時歐洲人對埃及美術興趣不多,不過拿破侖遠征埃及,卻使埃及文物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拿破侖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發現了重達762公斤的花崗岩巨石,被稱作“羅塞塔石碑”,由於法軍在英法戰爭中落敗,根據1801年簽訂的《亞曆山大條約》,羅塞塔石碑必須交給英國,這就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之一。之後又有探險家向博物館捐獻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

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去世,他的兒子喬治四世為了緬懷父王的遺願,向博物館捐獻了大量的藏書和手稿。據說喬治三世有8萬冊藏書,且極其豪華極其珍貴。博物館為此新建了國王圖書室來收藏這些書籍。

大英博物館的高光時刻

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博物館來到了文化的高光時刻,“如山如海的人們湧進來欣賞如山如海的藏品,規模大到了連他們帶來的灰塵本身都能造成損壞的地步”。當時的博物館館長是奧古斯都·弗蘭克斯,就許多方麵來講,他就是博物館的第二名創始人,他有著敏銳的鑒賞力,淵博的考古學養和豐厚的個人財富,在任期間將中世紀古文物部的藏品擴展到了驚人的規模,先後捐獻了7000餘件文物。他還開啟了大英博物館吸納中國、日本、美洲、印度和伊斯蘭世界文物的進程,他的功績在大英博物館的曆史中,綻放出了燦爛的光芒。

曆史進入20世紀,愛德華七世在位的10年,被英國人驕傲地稱為“古老而美好的時代”。1903年,在大英博物館北側開始新建“愛德華展示室”。但是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迫使博物館兩次中斷了館務,博物館藏品被迫疏散,博物館本身也在1940-1941年間遭受德軍轟炸而嚴重毀壞。

戰後的大英博物館全館修複並重新開放,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數也不斷激增。

博物館一直都是文化的象征,進入21世紀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多達800萬件,直逼倫敦的人口數。漢斯斯隆給他的藏品的指導是“一體保管,不被分割,...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260多年過去了,無數新的藏品加盟了斯隆,大英博物館也以此致敬了創建人的諄諄告誡。

文物建立了現今和過去的紐帶,使博物館能夠向後世講述世界的曆史。

近日,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一經發布瞬間爆火,全網播放量破千萬,收獲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喜愛。

就在上周,大英博物館被曝出其館內價值連城的古代和曆史文物藏品中約2000件因不明原因失蹤,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市民甚至他們自己員工紛紛表示震驚,館長哈特威格·菲舍爾於近日引咎辭職。

有關於“大英博物館陷監守自盜”醜聞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件事背後的曆史知識吧~

01

你了解大英博物館嗎?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麵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瓷器館中的瓷器大部分來自中國

並且!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數量龐大的中國流失文物,數量高達2.3萬件。這些流失文物涵蓋領域廣泛,包括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珍貴的45卷《永樂大典》《女史箴圖》等國寶級文物,時間跨度橫跨中國各個重要曆史時期。

02

事件背後的曆史知識!

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中國正慘遭列強侵略與蠶食,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時期。在這個動蕩的曆史時期,大量的中國文物被洋人非法掠奪帶到海外,其中包括了“大英博物館33號”所指的一批珍貴國寶。

大英博物館是在殖民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創建始於18世紀中期,當時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都在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殖民帝國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大量珍貴文物被帶回英國。

據英國《每日郵報》當地時間8月17日報道,大英博物館發生了一起驚人的珍寶盜竊案,這些文物跨越了3400年曆史,價值無法估量。倫敦警方正在調查此案,懷疑是一名前員工所為,該員工已被解雇,但目前無人被逮捕。專家們擔心,這些被盜的珍寶可能會被熔化或重新切割、轉運往國外,從而失去它們的曆史價值。

據報道,這起盜竊案早在今年3月就已經被警方發現,但直到最近才報告給公眾,而失竊事件也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完成的,很可能是盜竊者花了四年時間慢慢一樣一樣將物品偷走。被盜的珍寶包括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歐洲的金銀首飾、戒指、耳環、胸針和吊墜,其中一些珍寶是由英國探險家和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在1922年發現的圖坦卡蒙(Tutankhamun)的墓中所得。這些珍寶都是大英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有著極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但博物館和警方目前出於不知名原因沒有公共被盜珍寶的清單,專家對此持多種意見。

(大英博物館主席、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

警方懷疑,這起盜竊案是由一名被解雇的前員工所為,他曾在博物館工作了多年,對博物館的安保係統非常熟悉。他可能利用了博物館在新冠疫情期間關閉的機會,潛入了博物館,並從保險櫃中偷走了珍寶。目前,警方已經對他進行了搜查和審訊,但尚未逮捕他。警方表示,這是一起非常複雜和敏感的案件,需要進行深入和細致的調查。

專家們對這起盜竊案表示了震驚和憤怒,並呼籲警方盡快找回被盜的珍寶。他們認為,這些珍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不應該落入不法之手。專家們還擔心,這些珍寶可能會被熔化、重新切割或賣給外國私人收藏家,從而失去了它們的曆史價值。專家們還指出,這起盜竊案暴露了大英博物館在安全方麵存在的嚴重漏洞,並要求博物館加強對其收藏品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