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淩對青少年的成長有極為不利的影響,而這類事件的發生往往與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忽視以及學生自身人格的發展狀態有關。如何防止校園欺淩?我們一起來看老師們的討論,守護孩子們的成長。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樂園。近年來,偶有欺淩事件發生,無論欺淩與被欺淩者,或者旁觀者,此類事件都會在其心中留下陰影。作為班主任,與其發生之後再處理,不如防患於未然。
校園欺淩的出現原因有多方麵因素,主要可以概括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忽視以及學生自身人格的不完整。
0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長對孩子包庇溺愛。對於孩子出現的攻擊性行為和心理,有護犢心理,保持回避態度,忽視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責任感。導致孩子與同學交往時,缺乏界限,反複出現欺淩行為。
家長對孩子缺乏關注。不少被欺淩者不願意告訴家長自己在學校遭遇的事情,因為家長用兩三句話敷衍自己的孩子,不在乎孩子遭遇的心理創傷,孩子隻能產生無助的心理,校園欺淩無法得到解決。家長沒有關注孩子的愛好產生的問題。欺淩者模仿了一些網絡上的欺淩行為,吸收了負能量的暴力行為,以好玩或者利益為目的,對同學進行欺淩。
02
學校教育的忽視
學校對預防校園欺淩教育的忽視。缺乏組織相應的講座,導致學生對於什麼是校園欺淩,哪些行為屬於校園欺淩,有不少學生還分不清楚,觀念單薄。學生對欺淩的認知經驗和實際校園欺淩行為有差距。學校需要補充宣傳學生容易忽略的幾種欺淩行為,並介紹校園欺淩的危害,如網上傳播謠言攻擊同學、故意損壞同學的個人物品、排擠孤立同學、逼迫同學做事等等,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紅線,不可逾越。
學校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缺失。學校裏學生除了學習,缺乏其他活動的充實,遊戲是創造生命力的有效方式,如果在班級或者學校裏有效開展合作類型的活動,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會有所提升,能夠更加寬容地對待同學之間的矛盾,表達對同學的關心。
03
學生人格的不完整
校園欺淩的涉及者可以分為欺淩者和被欺淩者。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三觀。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中生正在形成三觀過程中,行為模式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高中生、大學生三觀已經形成,但是由於童年的經曆存在一定意義上的人格缺失。
欺淩者:對欺淩的界限不清楚。學生與學生之間身體和語言上的冒犯,還有心理感情上的冒犯,有些學生並不清楚自己對同學的冒犯已經形成了校園欺淩。存在自我中心意識,不能容忍他人的缺點,出現一些暴力攻擊行為。
被欺淩者:由於被欺淩者一般是性格內向,甚至自卑的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遭受到了同學帶有目的性的傷害和攻擊行為。他們缺少他人的認同,需要他人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創造機會來表現證明自己,讓他們發現自己有一個接一個的可取之處,變得開朗自信一些,減少他們被欺淩的可能。
師生聯動
對老師而言,校園欺淩是班級中不安定的部分,所以我們必須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學生捍衛“主權”,提升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創建平安和諧的校園。
01
鼓勵讚賞,給予信心
由於受欺淩者一般是性格內向,甚至自卑的孩子,所以讓他們變得自信陽光起來也是我要做的工作。通過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創造機會來表現證明自己,讓他們發現自己有一個接一個的可取之處,變得開朗自信一些,減少他們被欺淩的可能。
02
主題班會,提高認識
班會課上利用多媒體平台,直觀地給學生展示校園欺淩給受害者帶來的傷害及其嚴重後果,向學生講解有關校園欺淩、校園暴力的常識。教育學生不做欺淩者,不做旁觀者,不做沉默的被欺淩者,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學會團結友愛,珍惜同學情,向周邊的人傳遞正能量,有跟校園欺淩說“NO”的勇氣。
03
互動劇場,體驗角色
在班級提前選出幾名“演員”,分別扮演“欺淩者”“被欺淩者”“旁觀者”“見義勇為者”,排演一幕場景,讓同學們現場感受校園欺淩的現象。並對同學們提出問題:看完本劇,你想對劇場中欺淩者、被欺淩者或旁觀者說些什麼?讓角色扮演者說說自己在扮演角色時內心的感受。老師做總結之後,讓不同的學生再進行不同案例的表演,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一下當時的感受。
04
拓展活動,消除隔膜
精心設計心理拓展活動,構建一個全體師生互相欣賞、交流、分享和共融的平台,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機會,提高學生的人際適應能力。例如“報紙上疊羅漢”“同心圓”的遊戲,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提升合作意識,又例如“緣分卡片”“小珠快跑”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消除隔膜,提高互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