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我本是高山》熱播,卻掀起了不小的抵製輿論。
有人說:“這部劇打著女性覺醒的旗號,卻在劇情改編裏無形踩壓著女性。
還有人說:“編劇和導演以為的支持女性,實則是一種歧視與侮辱。”
11月19日,編劇回應了大眾的質疑和評價。
這語言,簡直比貢獻了票房的觀眾還要囂張。
這一回應,再一次導致了《我本高山》這部電影的口碑下滑。
大家都不買賬,認為這部電影就是靠著張桂梅的事跡撈錢,並非為貧困山區的女性發聲。
而為什麼,明明張桂梅的事跡清晰又經典,本來好好翻拍,是不會出錯的,編劇和導演改編後,卻拍得全是雷點?
1.劇情爆改
大眾吐槽的無非就是被男性視角魔改的劇情。
曾經在張桂梅的紀錄片裏,她親自訪談了學生為什麼無法讀書。
學生有些哽咽地看著張桂梅,親口告訴她:“我的父親酗酒家暴特別凶。”
辦公室裏,兩人都泛起了淚光。當時張桂梅每天生活費連三塊錢都沒有,卻還是想著接濟自己的學生。
沒想到,這一經典場景,在兩位男導演的拍攝下,夾帶私貨,變成了酗酒家暴的母親。
先不說貧困山區裏的母親,有沒有酗酒的條件,光是母親家暴這件事,放在貧困的農村地帶,就離譜得不行。
更別說,這件事是有原型的,而這個紀錄片現在搜索也依然看得見,卻還是被肆無忌憚地魔改,調換了施暴者的性別。
另外,在劇情裏,他們展現到:女學生們不愛學習,是因為她們太貪玩,總是想著去逛街、購物、甚至逃學去網吧。
這一劇情,直接雷掉觀眾下巴。
去看張桂梅校長的任意紀錄片和采訪報道,都能知道,山區的女學生,要麼是因為家裏貧困,無法支持學費不能上學。
要麼是因為家裏重男輕女,隻願意支持家裏的男孩學習,而選擇讓女孩做家務,甚至早早嫁人補貼家用。
根本沒有導演表現得那些情況,如果那些女孩貪玩,就不會選擇讀書上學,如果有錢逛街買東西,有談何讀書拯救唯一命運?
而且,貧困山區裏出現網吧,這就不符合實際。哪家網吧老板會選擇在路都難走的山區裏開網吧?
後來表現“張桂梅和同事的矛盾”時,導演展現的是女同事懷著孕和張桂梅吵架。
很多觀眾認為,這就是在貶低女性,想要用爛俗的劇情,把一些不存在的帽子戴在女性頭上。
作為女子學校,張桂梅辦校節儉,一心思撲在學生身上,學校裏的老師,既然願意到這所學校裏支教,就會知道學校裏孩子的狀況,和張桂梅的處境。
曾經在紀錄片裏,大家甚至自降薪酬,在最苦的日子裏,一起對著黨章宣誓。
這樣同苦過,又怎會挺著大肚子和張桂梅吵架?
當然,為了影視的藝術效果,適當不符合實際展現劇情,也情有可原,隻是麵對之前的魔改案例,大家也就對這一劇情愈發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