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刺穿雲塊的陽光如根根金線,縱橫交錯。
來自武台城萬呈大將軍的奏折快馬加鞭送到了廬安城,折中所奏僅八字:
「西朝犯境,武台危矣」
未幾日,武台城傳來了更壞的消息,西朝二十萬大軍攻破武台城,萬呈大將軍與東朝五萬大軍以身殉國。
陸行知連夜召集群臣在正和殿商議此事。
群臣群策群力,最終在定遠侯門生內閣學士李道子的建議下定下由晉王領兵十五萬出征。
“為何是晉王?”
聖旨下達的前一日,陸行知召了定遠侯周端入宮詢問。
“陛下,削藩一事,以晉王與魯王最為反對,此次戰事,事成可抵抗西朝,事敗可以借機削弱晉王的兵馬”
晉王一貫好色無能,定遠侯其實更屬意吳王與魯王,有領兵之經驗與能力,還是自己的門生李道子從旁提醒,他才想到這招一箭雙雕之計。
比起削弱晉王的勢力,陸行知更想他死,索性隻讓他帶十五萬人去武台城。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他便要借西朝人之手,除掉晉王,以報年少欺淩他之仇。
晉王往廬安城遞了無數奏折,均被陸行知一一駁回,並下旨若晉王再不領兵前往武台城,當以謀逆之罪論處!
晉王妃身懷六甲入宮向榮貴妃求情仍無濟於事。
五月十五,晉王領兵十五萬從封地彭餘城出發,前往武台城,晉王妃剛失父親,不願再失丈夫,特意稟明陸行知,她願與晉王同往。
陸行知憐她孤苦,準了。
遠在建州城的陸行衍與季文鳶在五月十五的晚間收到了廬安城的消息。
“阿鳶,這事成了!”
陸行衍拿著密信來流芳院找她,李道子自然是他們的人,晉王與陸行知有私仇,他們篤定他一定不會放過這次公報私仇的機會。
隻需一人吹吹風,陸行知必然會上當。
那吹風之人,哪還有比陸行知的心腹大臣定遠侯的得意門生更好的人選?
“晉王的十五萬人送過去了,現在該是玉山的十五萬人了”
季文鳶興奮地說道。
比他們更開心的是福王妃,苦等多年,如今已是半截身子入土的垂垂老者,她終於等到了沉冤昭雪的機會。
五月十六,福王妃啟程前往玉山。
玉山山穀中,雲霧常年繚繞盤旋,她第一次入此密道時芳齡堪堪不過十八,歲月如流,她最後一次入此密道已是六十五歲的老者。
玉山中十五萬人,多是無家可歸的難民,為幾兩碎銀與溫飽來此,還有因抄家避難來此。
前後共有三萬人在此老死病死,多年苦等,他們終將走出這方山穀。
「偽太祖陸氏者,貪婪凶殘,以小人之手段而竊取皇位,猶複包藏禍心,致穆家一脈斷絕,今天子陸行知,放蕩邪辟,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殘害忠良,因一己之私致五萬人慘死崇西城,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幸天道好還,陸氏之後代陸行衍,文治武功,爰舉義旗,以正治國,匡複之功何遠?」
檄文由福王妃口述,季文鳶親撰。
兩個因陸家走上絕路的女子,一字一句皆是血淚。
一時間,玉山山穀中嘶喊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