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中,鍾懷遠蘇州、徐州來回奔波巡視各軍、處理烈殿事務。進入五月,鍾懷遠傳令各軍加緊操練,準備再度出征援北,同時征調糧草、營帳、兵刃、弓箭等,待諸事安排妥當已到六月初。
徐州各軍都已做好出征準備,隻等鍾懷遠令下。正在此時一個驚天的大事發生了,六月十九日黃河在河南蘭陽北岸銅瓦廂再度決口改道了。此次決口,改道河水先流向西北,後折轉東北,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河決之後,河水將河道衝擊達七八十丈,一夜之間,河水北瀉,河南、直隸、山東三省的許多地區頓被殃及。直隸的開州、長垣、東明等州縣,山東的大清河兩岸都成了河水泛濫的區域,再加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連日大雨如注,袞州西北一帶皆受水災,水流到處一片汪洋,近百萬百姓流離失所,林鳳祥、李開芳困守之地皆在大清河以北,改道處船隻全無,北上之軍無法渡河援救。鍾懷遠長歎一聲,站在徐州城頭向北望了三日,令各軍操練不得鬆懈後,自帶參護、親衛回蘇州去了。
剛過鎮江,鍾懷遠就接徐州急報,大批黃河改道所致災民數萬之眾扶老攜幼已抵徐州,如何安置需烈王示下。鍾懷遠沉思半響,回令鍾懷山、劉達可在徐州各縣建男行、女行,派出兵士協助集中搭建茅屋、木屋以避風雨,劃分田地、糧種令其勞作,先期設場布粥,須得妥善安置。未料剛到蘇州數日,又接徐州急報,鍾懷山、劉達叫苦不迭,清妖不整河道,越來越多災民南下,進入徐州災民已達三十餘萬,聽說後麵還有大批,徐州田地早已劃分完畢再無可分,三十多萬張口吃下來不到半月即將糧盡。
鍾懷遠召集曾立昌及烈殿各部尚書商議,吏部尚書孫幕宗道:“烈王殿下,此次黃河改道、河水泛濫之災民怕有百萬,山東災民南下所向多是江蘇,此類災民占十之六七,僅我江蘇一省是無法負擔啊,若以之前徐州所行之法,未至秋收我軍將糧盡。”鍾懷遠不悅道:“難道要阻止災民進入江蘇嗎?”“烈王殿下,非也,若行此舉對殿下聲譽將有大礙。如今之計惟有開設屯田以安置災民。”遂提議在徐州、淮安兩府實施軍屯安置災民,同時南遷二十萬災民至嘉興、湖州、鬆江三府屯田,沿途各軍負責途中搭建粥場布粥事宜,再進入江蘇的災民就安置在揚州、鎮江、常州一帶。眾人皆讚同,當即鍾懷遠下令依此辦理,由孫幕宗調派各地鄉官、沿途聖軍。直到八月,進入江蘇的災民達到七十萬之眾,孫幕宗一一安置在各處屯田,派發農具、糧種,施藥布粥,眾人皆感鍾懷遠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