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772年平王把首都遷到洛邑,到公元前256年赧王完蛋,周這個國號又維持了25個王,史稱東周。而東周又被從中間分成了春秋和戰國,讓我們來理一下概念,周=西周(200多年)+東周(500多年)、其中東周=春秋(200多年)+戰國(200多年),由此可證:周=西周+春秋+戰國。
孔子編寫的魯國史書《春秋》和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戰國策》,兩部書記載的曆史幾乎占據了整個東周,所以後人幹脆把那個時代分為了春秋和戰國,但兩個時期的分界線到底是哪年或是說哪個事卻從未有定論,流行的說法有按“三家分晉”分、按《春秋》終筆分、按周元王登基分、按周貞定王登基分、按田氏代齊分……何苦呢,相差將近五百年的孔子和劉向都沒想到會創造出兩個時代代號,我們後人幹嘛非得玩了命地矯情根本不存在的分界點呢?把曆史細分成段就是為了在記錄和語言上描述方便,比如想講薑齊的齊桓公隻要說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即可,不然就得說成是周朝中間偏前時期的一個諸侯但不是同為齊國的周朝後期的那個諸侯區別是前一個混得比較好,多麻煩呀。再比如曹操的所在時代就四個字——東漢末年,總不能光說個漢朝吧,我去,整個漢朝四百多年呢。
經過長期的民族大融合,華夏族這個群體逐漸定型,意識形態趨於豐富和活躍,在春秋和戰國達到爆發的程度,於是有了“諸子百家”的盛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農家等等,兩千多年前他們提出的思想仍影響著甚至可以說造就了如今的我們,深深植入在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信就翻開任何一本成語詞典看看有多少條目出處是那個時代的吧。
東周這五百多年中真正能掌握曆史命運的並不是號稱“天王”的周統治者,而是發展壯大起來的各諸侯。齊、晉、秦、宋、楚、吳、越和後來瓜分了晉的趙、魏、韓等大國中湧現出無數傳誦至今的人和事,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憐可恨的孬種;虛懷若穀的聖賢、無恥變態的小人;聰明絕頂的天才、剛愎自用的蠢貨;碌碌無為的權貴、感天動地的草民……一幅幅一幕幕令人拍案的劇情組成一出亂世大戲,但周在這好戲連場的演出中連配角都不是,勉強算個舞台布景吧。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的周王其實誰都管不了也不敢管,到後期周的直屬實力還不如個小諸侯,考王時把最後一點土地也分封出去了,天子隻能像高級門客似的寄住在“周公國”,末期又分裂成“西周國”和“東周國”分道揚鑣而殊途同歸——先後被秦滅掉——徹底結束了周的時代。
亂世來了!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看熱鬧的哪有怕事大了的呀,快搬著小板凳自備瓜子茶水來看吧!祖先們給我們上演了一出精彩紛呈的大熱鬧。事先聲明,黎民塗炭的情節切勿入戲太深,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透露個秘密,你和我的祖宗是屬於活下來的那群幸運兒。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