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靄 第二十三章 華麗的謝幕(大結局)(1 / 3)

時間的腳步悄然來到20世紀40年代,隨著蘇俄和日本的先後加入,國際安全聯盟已然扮演起另一個世界“聯合國組織”的角色,許多國際性的事務均交由聯盟大會討論和做出決定,在這個聯盟及多國聯合部隊的有力幹涉與威懾下,恃強淩弱、以文明屠殺落後的行為已經大幅度減少;在德國、土耳其等國的統治之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非洲正處於數千年來少有的穩定時期,而在美洲,國家之間的摩擦雖然偶有發生,但還沒有出現升級成大規模衝突的跡象,擁有璀璨古文明、素來重視禮儀的亞洲各國更是和睦相處。

然而,這一切都隻是平靜下的表象。

日本,東京都。

剛剛迎來自己四十歲生日的天皇裕仁,正在南郊兵營的大秋場上騎馬檢閱自己的軍隊。十年前的那場戰爭,日本輸了,輸掉了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的不敗神話,輸掉了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海空軍家當,還得承擔一筆巨額戰爭賠款。十年來,裕仁和他的國民縮衣節食,隻留下勉強維持生活的物資,其他的都在用來償還這筆債務,這樣才能讓那些分享這筆賠款的國家——德國、朝鮮、中國、土耳其、美國、澳大利亞等參戰國滿意。

表麵上,裕仁和他的政府、國民對這些國家畢恭畢敬,並一再痛心疾首的表示自己將永遠放棄武力侵略、隻保留最基本的自衛力量,但是在心裏,一顆仇恨的種子早已埋下。就如同對待1891年訪問日本的清國艦隊一樣,這個充滿野心的國家堅信自己總有一天可以打敗強敵,讓這些名單上的每一個國家都嚐到失敗的痛苦。

十年來,日本政府不僅在努力的償還戰爭賠款,還通過不懈的友好訪問、雙邊會談爭取這些參戰國的“諒解”,結果,中國最先放棄自己本應得到的戰爭賠款,其後是美國、澳大利亞,最終就連德國這個“頭號債主”也同意將賠款總額縮減一半,十年之期將近之時,日本竟奇跡般的償清了這筆賠款!

俗話說“無債一身輕”,裕仁終於感到了第一份輕鬆,但這遠不是他努力的終點,他才40歲,正是一個君主、一個野心家的最佳年齡。騎著瘦弱的戰馬,看著那些裝備著陳舊武器的日本士兵,裕仁對自己說,總有一天世界會為這支軍隊而顫抖!

十年來,在國際軍事觀察團的“觀察”下,日本陸軍沒有更換過一批新式裝備,海軍僅僅新造了十幾艘不足千噸的巡邏艦,空軍使用的僅僅是舊飛艇和20年代製造的民用飛機,而他們的這種“不思進取”也獲得了國際安全聯盟的稱讚。可是在這表象背後,日本由皇室捐款成立了旨在保護最重要的技術人才及其家人的基金,並按軍工、造船、航空等部門將這些人秘密集中起來繼續從事有組織有針對性的研究,在形式較為穩定之後,日本政府又先後和美國、意大利簽訂了一係列秘密合作協議,由日本派遣人才前往美國和意大利從事研究工作,合作領域也從最初的純民用逐漸向軍民兩用甚至純粹的軍工擴展。

通過這種方式,日本國內的工業技術雖然在最近十年中沒有什麼進步,卻擁有一批並未落後於時代的人才,加之日本國內以製造工業品、免費加工、低價造船的方式償還一部分戰爭賠款,從而保留了一定的工業規模,隻要時機適當,裕仁和他的政府相信,日本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

於是,一份龐大的複興計劃擺上了裕仁及其心腹官員、將領的會議桌,從提高工業水平到初步改善國民水平,從開發新式戰車到研製、生產足以與德國裝備媲美的步兵武器,空軍的先進戰鬥機、轟炸機以及目前德國獨有的火箭飛彈,海軍的現代化潛艇、裝備雷達的高速巡洋艦乃至新型主力艦,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在這一刻,但凡認為這種戰略過於危險的人都會被看作是怯弱、無能、沒有大和民族的劣等人。

十年,裕仁和他的心腹們迫切希望在下一個十年裏完成這項偉大計劃,然後等待,等待一個適當的契機再一次踏上擴張之路,東亞諸國皆是這條道路上的最佳犧牲品。

蘇俄,莫斯科。

美國和蘇俄結盟?這兩個不同體製的社會猶如水與火一般互不相容,但在共同的利益驅使下,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早在1928年沙俄政府垮台、控製俄國西部的蘇俄政府成立之後,莫斯科就開始尋求與國外友好勢力的合作,最初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諸國,但同盟國在俄國內戰期間對民俄政府的援助讓莫斯科感到無比失望和憤恨,他們一方麵積極依靠自己的力量恢複經濟、發展工業,一方麵尋找其他的國際友好勢力。革命中的西班牙曾是一個很好的對象,但在革命黨派和保王派妥協並組建聯合政府之後,這個國家依然處於同盟國的強大影響之下。隨後,從最基礎的雙邊貿易開始,莫斯科與華盛頓,兩個國土遼闊、潛力巨大的失意者開始了他們從陌生到接觸、從相互提防到互相信任的合作。

一東一西,兩個體製截然不同的國家,因為共同的舊敵和巨大利益的驅使,他們可以暫且放下觀念上的分歧展開跨越思想界限的合作,內容也逐漸涉及工業、經濟、軍事以及高尖端技術等領域。

漸漸的,美國戰機上開始出現蘇俄設計師的風格,而蘇俄的坦克則用上了美國製造的火炮;在美墨邊境衝突中,部分美方傷員竟得到了來自蘇俄的國際醫護人員照料,而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的擴建工程中,美國工程師指揮著俄國工人日夜趕工……

當世界邁入20世紀40年代之時,德國仍是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經濟總量超過各國之和,殖民地和軍事基地遍布各大洲,但他們對比其他國家的優勢並沒有呈現出繼續擴大之勢。在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和工業規模已然恢複到1924年前的水平,軍隊數量非常有限,卻已經基本完成了新裝備的列裝工作,海陸空軍在近年來的美墨邊境衝突中表現出的戰鬥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在經濟和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蘇俄的軍事力量比1928年鼎盛時期的沙俄政府更加強大,其陸軍規模超過300萬,已經成型的海軍四大艦隊不斷得到擴充,蘇俄海軍正從純粹防禦型向遠洋型轉變,空軍規模和裝備水平均在快速提升。

1941年5月20日,北非,利比亞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最荒涼的一部分)。

“這還沒到盛夏,陽光就這樣熾烈,我的天啊,整年在非洲生活該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隆美爾將軍,我越來越佩服您了!”

說話的是一個頭發已經花白的老胖子,那身原本筆挺帥氣的元帥軍服在他身上卻顯得非常臃腫,他整個人正舒服的陷在一張大靠背椅子裏,麵前還擺著一杯還在冒泡的冰啤酒,看起來愜意的很。

在德國,這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老胖子”,奧利.馮.卡恩伯爵,陸軍元老,大十字勳章獲得者,也是德皇威廉三世最信任的將領,擔任德國陸軍大臣已經超過16年。

這裏,是一座設施完善的大型地下工事,周圍的布置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某個火箭基地的觀測中心,從通風口吹來的涼風讓人完全感覺不到烈日帶來的熱度,盡管外麵的地表溫度已經攀升到了40攝氏度。

坐在老胖子右手邊的,是一位年紀要小上十歲、身材偏瘦的陸軍上將,埃爾文.隆美爾,陸軍上將,現任德國最高統帥部首席參謀官,在德國同樣擁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其實也沒什麼,比起北極的嚴寒來,我還是更喜歡這裏的氣候!”

“我既不喜歡非洲的酷熱,也不喜歡北極的嚴寒,但如果非要讓我從中選一個的話……我就幹脆回鄉下養老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