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敬尊長,讓在禮中行。自甘居怯懦,不屑逞豪橫。
啟口防疏慢,舉足避險坑。縱多失禮處,清夜常思尋。不敢存欺妄,負咎在隱微。有過立心改,無德亦懷刑。……當做則敢做,小心加小心。見人不忘禮,出入皆懍遵。強者即相讓,弱者不欺淩。……凡己所不欲,勿以施於人。足恭非正道,巧言當戒懲。外溫而內肅,篤敬以存誠。讓是禮之實,和乃用之名。謙卑而遜順,自不露驕淫。奢華則防禮,質樸固本真。#pageNote#8
楊城隍指出,見人不忘禮,出入皆懍遵,結果是“強者即相讓,弱者不欺淩”,“鄉黨皆見愛”。最重要的是,“讓是禮之實,和乃用之名”,“一家行仁讓,舉國化驕矜”。
宣講小說中一些故事的標題也體現了“禮”有篤宗族、和鄉黨的作用。《宣講集要》卷八“篤宗族以昭雍睦”條下的案證故事有《七世同居》《創立義田》《接嗣報》《無賴叔》,“和鄉黨以息爭訟”條下的案證故事有《教子息訟》《忍讓睦鄰》《解忿愈疾》等。《輔世寶訓》“篤宗族以昭雍睦”條下的案證故事則有《篤親美報》《族毒絕嗣》《神賜桂枝》《誣奸嚼舌》,“和鄉黨以息爭訟”條下的案證故事則有《貼銀息訟》《唆訟削名》《勸夫息訟》《護兒乞食》等。《法戒錄》“和睦鄉裏”條下的故事還有副標題,如《無心得地——忍耐和睦》《化蛇報怨——回心和睦》《飛龍拔宅——
富不和睦》《敗節變豬——貴不和睦》《揠苗報仇——貧不和睦》《替牛還債——賤不和睦》《釋仇白怨——賤能和睦》《賭錢息訟——貴能和睦》。《聖諭六訓集解》“和睦鄉裏”條下的附案有《解忿愈疾——男子和睦鄉裏善報》《飛龍拔宅——男子不和鄉裏惡報》《睦鄰發籍——女子和睦鄉裏善報》《咒雞遭譴——女子不和鄉裏惡報》等。《千秋寶鑒》中,《教子忍氣》的副標題是“能和睦鄉裏的善報”;《上天梯》中,《積善感神》的副標題是“篤宗族,生雙貴”。從上述副標題可見,和、篤的形成,不離於忍讓、互助,不離於個人言語的謹慎、有錯則改的處世態度、不興訴訟的處世原則、助人為樂的美德等,副標題中雖未見“禮”,禮卻在其中。
禮往往體現在細枝末節中。《桂蘭金鑒》“睦宗族”條所舉案證中,楚中劉漫塘勸告族人,言:“宗族不睦,皆起於情隔。今日會飲,善相勸,過相規,或有事抵牾者,彼此一見,亦相忘於杯酒間。”#pageNote#9在“和鄉鄰”條的案證故事中,醜娘說人是非遭冥罰。《聖諭六訓集解》“和睦鄉裏”條有《諭男》《諭女》兩文,以問答形式解釋如何“和”,其中有濟貧窮、相幫扶、安本分、尊重他人、講公平、忍耐、禮讓、寬以待人、調解糾紛、將心比心、做事留餘地、訓子弟不惹
事生事、不妒忌、不欺、不哄、不騙、不偷盜、不爭吵、不說是非等。《陰陽鑒》第十一回《篤宗族受旌冥府,薄親誼罹罪陰司》以“篤宗族”為標題,其中薄宗親中即有傲驕之行:“蓋今之世祿,每薄於宗族親誼,見族誼中尊長父老,一經貧乏,待如奴仆者。”“鄉黨中,父兄宗族所在居鄉,而或以賢智先人,或以門閥先人,或以族勢先人,或以富貴先人,或以學問文章先人,或以事業聞望先人,有一於斯,其人品心術大壞矣。夫人居鄉黨裏閭間,豈唯事事不可先人,即平日尤當曲盡其道。”#pageNote#10按照前文,這些因以己之能而“先人”的行為,都是違禮之舉,在人際交往中,應極力避免。
二、謙讓不爭:鄉族糾紛的處理之法
“禮讓”一詞中,“讓”中有“禮”,“禮”中含“讓”,但關注點不同,具體要求也就不同。關注於前者,如前麵的論述,“讓”隻是“禮”的一部分;關注於後者,“禮”則是“讓”的體現。“讓”又與“忍”組合成“忍讓”,成為篤宗族、睦鄉黨的重要方法。
既忍且讓即忍讓。“忍”字心上一把刀,在功名利祿等利益與他人相關時,在己可退一步,不與他人爭勝,即便是自己有理,亦當退一步,不盛氣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