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給孩子財富,不如給他正確的愛(1)(3 / 3)

不過,對於成功教育,他卻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說:“在我兩個女兒一起考上北大清華的時候,當時一家影響較大的報紙寫了她們的故事,隨後有出版社找到我們,希望我寫一本關於教育和成長的書,但最終我卻沒寫。”

按照一般的軌跡發展,女兒學業有成,自己可以著書立說,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啊!我們忙問,是否工作太忙,所以才拒絕寫書?

他搖搖頭:“工作雖然是挺忙的,但是直到現在我都保留了隨時寫點東西的習慣,所以寫一本教育的書對我來說不是什麼難事。本來我也想答應,可是隨後參加了一次論壇,使我放棄了這個念頭。我不想去誤導別人。”

他告訴我們,當時有一家電視台邀請了幾位成功父母來和大家談經驗。他們的孩子,有的剛剛上了頂尖學府,有的已經畢業,在世界500強工作,在大家眼裏,個個都是精英。論壇一開始,主持人就要求每個嘉賓談談自己是如何成功教育孩子的。可是,輪到他的時候,他說:“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真的想不起來特別成功的地方,何況現在她們剛剛考上大學而已,未來是怎麼樣的還很難說。”

當時,其他人都像我們一樣認為他比較謙虛,他卻搖搖頭:“我並不是故意謙虛以博得好名聲,而是我認為成功不是這樣來定義的,它不應該這麼膚淺。因為孩子考上了名校,所以我們就成了成功的父母,孩子就成了教育成功的典範,這太不負責任了。如果以孩子是否考上名校來衡量是否成功,也太狹隘了。當年還聽說北大畢業的學生出來賣豬肉,那時候大家是否又會覺得這是一個失敗的教育例子呢?”

這位父親的話使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深思起來。確實,很多家長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成功就看他是否考上了頂尖學府,畢業後是否飛黃騰達,隻要達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的。我們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至於過程,通常是被忽略的。打個比方,還是那些父母,還是那些教育方法,如果他們的孩子沒有上頂尖學校或者進入世界500強,即使他們的教育也有獨到之處,肯定不會被認為是成功的。

我的大學同學中,有不少人都出國留學,畢業後也都有了不錯的工作,如果按照這種標準去衡量的話,那我們班這些同學的父母中有一大把是成功的。比如我大學裏的閨蜜,現在她的事業風生水起,可是小時候她媽媽對她基本是不聞不問,媽媽隻顧自己打麻將,對她都是一些固定的話:“作業做完了嗎?”

“考試考了第幾名?”“你要是考不上大學,就別回這個家了。”我閨蜜就是因為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直到現在,她都還沒有要孩子。她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能做一個好媽媽,現在我的工作又那麼忙,我怕冷落了孩子,如果我沒有信心養育孩子,我就不能把他生出來。”

她身邊的人對她這種行為非常不理解,認為她的想法怪異,我卻非常理解她。從小她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下長大,所以造成了心理的傷痕,她擔心自己準備不足,讓孩子也受到傷害,所以寧願不生。

我的閨蜜是脆弱又堅強的,她的堅強使她一路學習成績優秀,沒有在媽媽的冷漠下自暴自棄,可她的內心又十分脆弱,至今都有很深的傷痕。如果僅僅以她的學曆和事業而言,她顯然符合通俗的成功標準,可是她媽媽是個成功的媽媽嗎?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回答是。

我由衷地佩服這位父親,他並沒有在養育女兒的成功上沾沾自喜,而是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所以他能把女兒教得這麼優秀,也便不難解釋了。最後,他跟我們說:“我女兒在美國買了別墅,很多人都非常羨慕,我卻越發覺得自己當年做得不夠。現在我小女兒在500強裏工作,每天都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果可以,我反而希望她能花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讓自己更輕鬆一點,多陪陪家裏人。”

在世俗的標準裏,隻要一個人進入了世界頂尖學府,有著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和地位,這個人就是成功的。這種觀念延續了千百年,很多家長也被這個觀念驅使著。在大多數人的眼裏,孩子隻有到了這份兒上,才算是成功了,自己的教育才是沒有白費。可是能達到這種標準的人畢竟隻是少數,更多的人隻能進一所普通的大學,有的甚至連大學都沒有上過,做著一份平凡的工作,過著溫飽或者小康的生活。如果以前麵的標準來衡量,除了金字塔上的那些人是成功的,其他人都是失敗的。這也就造成,家長們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孩子的表現,而本來最為重要的孩子的精神狀態是否愉快,心理是否陽光卻被放到了次要地位。

正因為這種主次顛倒的作為,讓很多孩子不僅失去了快樂的童年,也失去了成年以後享受生活的心態,使自己那根弦始終繃得緊緊的。

回想當年,張國榮跳樓自殺的時候,我們多少人唏噓和不解。我清楚地記得,當我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身邊一位男士感慨道:“唉,怎麼就這麼想不通呢!他多出名啊,我要是他的話,我做夢都能笑醒,怎麼都不會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