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目的的驅使下,愛的質量就大打折扣了。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說過:“一旦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利用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製,他最基礎的成長已經被粗暴地打斷了。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孩子的自我,將他視為他自己的生活中心,這是孩子合法的需要。”
前不久,我接待了我媽的一位朋友,她跟我傾訴了她的煩惱。她的物質生活相當富足,唯一令她操心的就是兒子的婚事。兩年前,她兒子談了一個女朋友,她覺得對方有過戀愛史,不太滿意,在她的勸說下,兒子放棄了這段感情。前不久,兒子又談了個女朋友,可她還是不滿意,甚至覺得還不如前一個。她憂心忡忡地問我:“我怎麼才能既不傷母子和氣,又可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兒媳婦呢?”
我問她這個“稱心如意”是以她自己的喜好為標準還是以兒子的喜好為標準。她糾結地說,如果都喜歡那就皆大歡喜了。我繼續問,如果當她和兒子的喜好發生衝突的時候,她會以誰的意見為主。最後,她說她已經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但是她一時之間還改變不了觀念。
這種現象在中國特別普遍。父母一方麵埋怨孩子不獨立,另一方麵又極度恐懼孩子獨立。其實並非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這種情況更多體現在媽媽身上,偶爾也會出現在爸爸身上。如果用孩子來彌補自己精神的空虛,或者作為情感的支柱,孩子的正常成長一定會被扭曲。
當孩子被用來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時,孩子會出現很多毛病,最常見的就是獨立和自理能力特別差,不合群,或者極度敏感內向,或者飛揚跋扈。這些毛病都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造成的。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付出無限時間、精力和無數金錢,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以此來利用孩子達成我們的某種心願。如果真要說有什麼心願的話,那就是,孩子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
我曾參加過一個孩子的滿月宴,席間,媽媽特別開心地抱著孩子給來賓看,然後對孩子的爸爸說:“這下我不怕寂寞了,以後我不會再管你那麼多了,反正有孩子陪我。”
我不禁為這孩子的將來擔心。媽媽的時間過多,勢必都會花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的出生意味著填補媽媽的精神空虛,孩子又怎麼可能得到最有質量的母愛呢?很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過多的父母,總會不自覺地替孩子做主,小到擇校,大到工作,甚至婚姻大事。孩子在這種愛裏苦苦掙紮,卻無法擺脫。中國有一句古話:百善孝為先。而孝更多體現在對父母的順從上,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便會被認為翅膀硬了,不聽父母的話了,因而背上沉重的“不孝”罪名。
真正愛孩子,應從孩子的長遠利益和幸福來考慮,一切努力和心血,都應服務於這個目的。
世間的每一種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唯獨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2.成功教育的標準是什麼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人生觀,而不是給孩子功利主義的“熏陶”。隻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該如何努力,如何麵對失敗和挫折,讓他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他才能在人生和成功之路上走得更遠。
剛跟老公在一起的時候,有一次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位朋友,身邊的人對於他的職位隻是一提而過,卻拚命說他非常厲害。我不解其意,心想,難道朋友故弄玄虛?朋友說,他最厲害的不是表現在工作上,而是他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大女兒考上了北大,小女兒考上了清華,當時曾轟動一時!如今兩個女兒都已經從美國著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在全球500強工作,其中一個女兒,不到三十歲,已經在美國買了價值千萬元的別墅。最後,另一朋友不無豔羨地對他說:要是我兒子有你女兒一半的出息,我就含笑九泉了。
他連連謙虛地說這並沒有什麼,根本算不得什麼成功,自己根本沒當一回事。我隻當這是客套回答,很多人麵對采訪要求談談自己成功的經驗時,都會這麼說。
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辰辰,可是我對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很誠懇地希望他談談自己的經驗。他有些為難,其他人紛紛起哄:你都這麼成功了,我們還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摸爬滾打,你就當給我們一點建議吧!
在我們的盛情要求下,他沒有拒絕。對於如何教育一雙女兒,他並沒有多說,隻說女兒小時候那段時間,他和妻子適逢考研究生,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學習,孩子可能受了熏陶,所以也很熱愛學習。另外,他和妻子並沒有十分苛求孩子的成績,任由她們自己發展,至於她們不但考上北大清華,還雙雙赴美留學,這隻能說是孩子給他們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