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給孩子財富,不如給他正確的愛(1)(1 / 3)

1.養育的初衷

世間的每一種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唯獨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源於辰辰一次無意的問話。那天,小家夥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跑到我跟前,問:“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我呢?”

我一驚,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問這種問題呢?難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什麼不愉快了嗎?我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他:“那辰辰喜歡讓媽媽生出來嗎?”

辰辰毫不猶豫地點點頭:“媽媽,我喜歡讓你做我的媽媽,可是你要花很多時間養我,還要花很多錢養我,為什麼你還要把我生出來呢?”

我很欣慰,這麼小的孩子已經知道心疼媽媽了。我憐愛地揉揉他的頭:“因為媽媽愛你啊!”

接著,辰辰豪氣地向我宣布:“媽媽,現在我還不能掙錢,等長大了,我一定要掙好多好多錢給你,要讓你做最幸福的老太太,我要天天都陪著你。”辰辰張開手,使勁地比畫著很多很多錢的樣子。

我“撲哧”一聲笑了,我想任何一個做媽媽的女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聽過類似的宣言,當時肯定都是心花怒放、合不攏嘴,甚至把孩子的豪言壯語講給身邊每個人聽,覺得自己的一番心血沒有白費。以後要是孩子不聽話,就對他說:“你必須要好好學習,你不是說要給媽媽掙很多錢嗎?你不努力怎麼掙錢啊?”於是,孩子一時的感情宣言,成了他的枷鎖。

聽了辰辰這樣的宣言,我當時雖然內心十分歡喜,也很清楚孩子說這話時絕對是真心的,但他畢竟隻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在小孩子的世界裏,媽媽是最重要的角色,什麼人都可以離開自己,唯獨媽媽不能離開。可是當孩子長大了,他會有自己的同學、朋友,還有他喜歡的人、自己的孩子。當他生命裏擁有了這些人後,他也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孩子了,也許他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會想到找我,卻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天天黏著我。他當年的宣誓可能還會被提起來,換來彼此的會心一笑,可是彼此都知道這不可能。

生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與身邊的人探討這個問題,得到的結論如下:

●大多數家庭都會有孩子,丁克畢竟是少數,如果不生孩子,社會壓力會非常大,再說父母也會催得厲害。

●有了孩子,婚姻會比較牢固,畢竟有了共同的血脈,沒有孩子的家庭很容易解體。

●以前也沒什麼特別想要孩子的感覺,可是看到身邊的人都有孩子,很羨慕,所以也生一個孩子。

●因為喜歡孩子,所以想生個孩子。

曾經有一位媽媽跟我說,自從有了孩子,她為孩子付出了很多,自己不僅要忙工作,還要照顧孩子,而老公忙於事業,照顧孩子比較少。最後,她感慨地說:“我為他生孩子、帶孩子,他要是對不起我,就該天打雷劈。”

我沒有順著她的話肯定她的辛苦和付出,而是指出孩子不應該是拴住老公的籌碼,而且孩子並非他一個人的,不存在誰為了誰。

我也知道帶孩子的辛苦,可是誰都明白這種辛苦是累並快樂著的。當我們忙得滿頭大汗的時候,孩子躺在床上衝我們微微一笑,那種血脈相連的感覺,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很多時候,媽媽都在不斷重複訴說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其實當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很難說是快樂多一點還是辛苦多一點。媽媽的母愛和孩子的天真可愛是雙向的,所以心靈的滿足也是雙向的。如果一個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隻感受到辛苦而感受不到任何樂趣,隻能說這個媽媽根本一點也不愛孩子。

小孩的心其實很細膩、敏感,即使他還不會說話,他也知道天天在照顧自己的那張熟悉的臉孔是誰。在細碎的生活中,慢慢和孩子培養出血脈相依、彼此依戀的感情,這是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更符合有付出就有回報的原則。

不過,有些父母卻違背了養育孩子最簡單的初衷,無法和孩子建立健康、正常的相處模式。有的父母麵對初生的孩子,喜歡得不行,一股腦兒將所有的愛傾瀉下去。這種就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就好比我們養了一盆嬌豔的花,因為對它的喜歡,所以不斷澆灌,致使它爛根而死。

此外,如果父母生孩子的目的是出於挽救自己的婚姻,填補自己的空虛,或者希望在孩子身上體現自己的價值,那麼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感情作為依據,把自己的感情和對未來的期待全部壓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不是在這種愛下窒息,就是在這種愛裏爆發。如果我們生育孩子僅僅是從自身需要考慮的,那麼這種父愛母愛已經變得極其狹隘,甚至成為孩子與生俱來的枷鎖。

老公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生辰辰就是為了養兒防老,那和投資回報沒有什麼區別,已經玷汙了父母這個字眼。”

我一直強調,任何以滿足自身需求為目的而養育孩子的父母,不但不偉大,反而自私。因為父母可以選擇生與不生,孩子卻沒有選擇的權利。

經常有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要好好念書,長大上名牌大學,給媽好好爭口氣。”話雖很平常,可是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媽媽的動機不純。萬一孩子沒有達到要求,便會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會讓孩子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的培養。這種現象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