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故事,對於改變孩子的毛病,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都有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媽媽會講故事,就不用再反反複複向孩子灌輸道理。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故事的養分,慢慢和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形成替代。這樣,媽媽不用說教,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皆大歡喜。
2.給孩子一條退路
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父母要做的就是卸下孩子的思想包袱,給他一條退路,讓他更輕鬆地上陣,這遠比拚命給他壓力好,就好比一根橡皮筋,拉得太緊容易斷是一樣的道理。
周末,我和老公帶著辰辰去散步,路過一個廣場,發現很多人擠在一起,還有很多人紛紛往廣場湧去,不等我和老公反應過來,辰辰已經一手拽一個,把我們拖了過去。
原來是一家專門生產奶粉的公司聯合某電視台舉辦了一次“寶寶爬行”比賽,最終勝出的寶寶將成為這個公司的形象特使,還有一筆不菲的獎金。這種活動在電視上並不少見,但是活動現場,我還是第一次見,辰辰更是興趣盎然,連去買他心愛的玩具的事都暫時擱置在腦後了。
一聲哨響,活動開始,戲劇的一幕出現了。活動方對參賽的寶寶的要求是,還不會走路的孩子,全程隻能爬到終點。孩子太小,根本不明白比賽的意義,有的孩子東張西望,有的孩子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還有的孩子一離開父母幹脆放聲大哭……場麵極其熱鬧,伴隨著主持人的解說,比賽現場熱火朝天。
可是令人失望的並不是孩子的表現,而是家長的表現。有的家長見孩子不動,在旁邊拚命地喊,“寶寶,加油,快跑,快跑”,甚至忍不住用手推孩子。其中有一個孩子不小心磕到了,做媽媽的隻是隨便替孩子揉了兩下,然後就推自己的孩子前進。更有甚者,手裏拿著寶寶平時喜歡的東西,在孩子麵前一米處引誘著孩子不斷前進去夠這個東西,等孩子快夠到的時候,再離孩子遠一些。
這個情景讓我想起了逗狗,把肉提得高高的,讓狗一下一下跳上來咬。我本身很反感這種行為,為了滿足人類的樂趣,這樣去戲弄狗,不能好好讓狗吃個飯嗎?如今這種做法居然出現在孩子身上。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試驗,用這種方法來引誘孩子,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興趣索然,甚至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更因為被引誘卻得不到而產生惱怒的情緒,致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
我忍不住在旁邊說:“這種比賽簡直是在虐待孩子。”
旁邊一位媽媽聽我這麼說,覺得受了侮辱,立刻反駁我說:“這怎麼可能是虐待孩子?贏了比賽,孩子就能上電視,成為明星寶寶了。”
我心想,這麼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明星是什麼,更不會因此而感到成功的喜悅,是父母在意孩子是不是明星寶寶,畢竟抱一個拍過電視廣告的孩子出去,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
這位媽媽繼續說:“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有一句話說,要贏在起跑線上,我看應該是贏在起爬線上。要是寶寶沒有上進心,以後怎麼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呢?我們也是為了寶寶好。”
這位媽媽說的有一定道理,現在社會的競爭確實激烈,大人的生活環境都很緊張,並且壓力巨大。可是把這種壓力移植到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寶寶身上,這種想法正常嗎?即使真的要培養寶寶的上進心,要靠這種比賽來達成嗎?
比賽結果很快就要揭曉了。最後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大賽規定,誰先爬過終點線誰就是勝利者,可是最終有兩個孩子完成了任務,一個是手先過了終點線,一個是腳先過了終點線。結果兩位寶寶的媽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冠軍,誰也不肯讓誰,從爭執到開罵,主持人想勸解,還被其中一位媽媽推了一把,場麵混亂不堪,寶寶嚇得大哭起來。一些心疼孩子的媽媽忍不住護緊了自己的寶寶。有的媽媽說:“這種比賽,簡直就是拿孩子開玩笑啊!”
兩位媽媽各不相讓,到最後也沒分出個勝負,主辦方沒料到是這樣的結果,商量之後建議讓孩子再比一次。但兩位媽媽一聽立刻反對,認為這樣做對自己的寶寶不公平。我們沒有等待結果出來就離開了。
其實,舉辦這種比賽也沒什麼不好,可以鍛煉寶寶的爬行能力,對孩子的發育是有好處的,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熱鬧的氛圍,他會更陽光和健康。如果抱著平和的心態參加這樣的比賽,麵對寶寶可愛的行為,應該是多麼歡樂和諧的活動。可大人的爭強好勝心理卻把這種有趣的比賽演變成鬧劇,讓寶寶成為直接的受害者。
那兩位媽媽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維護自己孩子的利益,可是這到底是孩子的利益,還是她們自己的利益呢?過於看重某一次比賽結果,本來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贏了不沾沾自喜,輸了不垂頭喪氣,這才是父母應該具備的心態。如若父母不能保持這種心態,必然影響到孩子,孩子會在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緊張、焦慮的心情,從而變得焦慮不安,即使真的贏得了比賽,也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