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見辰辰口齒清楚、邏輯清晰,很是羨慕,於是我把這個方法告訴了她。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她打電話跟我說:“我每天都給孩子講故事,可是我發現沒什麼效果,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吧!”
我認為不太可能,約好晚上去她家看看。
那天晚上,我剛到朋友家,她領著我走進孩子的房間,孩子當時正在捏橡皮泥,她說:“寶貝,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
孩子想也不想地說:“我不想聽故事。”
朋友露出一個“你看吧”的眼神,出了門就跟我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拉著媽媽要聽故事,我家的是我想講,他也未必領情。”
我說:“不見得,你選的時機不對,孩子正在專注地玩橡皮泥,你一進去就打斷他,說要講故事,孩子哪有興趣聽啊。”朋友爭辯道:“剛才隻是做個試驗而已,事實上,我在其他時間講,他也未必想聽,有的時候看我很想講他就說,好吧,媽媽你想講就講吧!他那表情就是他給我麵子才聽我講故事的!”
看著朋友一臉憋屈的樣子,我“撲哧”一聲笑了:“我們得找到根源,這樣吧,你就把我當成他,現在給我講個故事。”
朋友愣了一下,真的給我講了個《白雪公主》的故事。朋友的語言表述能力不錯,平時為人也風趣,可是卻時時離不開故事書,過一會兒就要看一眼,以免自己講錯。我把這點指了出來,朋友說:“我是為了盡量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啊,萬一離開書本,有些情節我遺漏了,或者講得有出入呢?”
這是講故事大忌之二——照本宣科。講故事切記不可照本宣科。故事對於孩子的吸引力就在於接下來的情節發展,有些媽媽過於注重內容形式,生怕自己講錯了或者講漏了,老是脫離不了書本。要媽媽們把每個故事都背出來,這顯然太花費精力了,但是隻要能記住故事的梗概,用自己的語言聲情並茂地講給孩子聽,即使中間漏了什麼也不要緊。孩子故事聽多了,慢慢會發現故事發展應該是怎樣的,這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好處。另外,如果媽媽們真的忘記了故事情節,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即興編上一段,好媽媽要會講故事,也要會編故事。
所以,建議媽媽們講故事的時候盡量脫離書本。對於孩子而言,他需要的是腦海裏裝滿故事的媽媽,並不是“朗讀者”或者解說員。另外,脫離課本對家長保持記憶能力和複述能力也有很大的好處,可謂一舉多得。
朋友聽了這些話,覺得確實如此。我又問她:“故事講完了,你會和孩子溝通嗎?”
朋友點點頭說:“溝通啊,最後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很注意去啟發孩子,比如我會問孩子從這個故事中能夠得到什麼啟示,或者這個故事裏有哪些東西值得學習。”
這時,我大概明白了朋友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聽故事了。拷問孩子這種做法最立竿見影的壞處就是,大大降低孩子對故事的興趣。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學校組織看一場電影,大家覺得這場電影還蠻好看的,可是回來之後,老師立刻布置一個作業:明天上交一篇字數不少於一千字的觀後感。這時候,很多同學都會抱怨,看場電影要寫一千字的觀後感,還不如不看呢!等學校下次再組織學生看電影的時候,學生首先想到的不是電影有多好看,而是看完電影的後遺症——寫觀後感。
對於孩子而言,本來是開開心心聽一個故事,可是聽完故事媽媽就要考自己,如果回答不好,還得挨批評,還不如不聽呢,這樣就不用受這個罪了。而在孩子抵觸的時候講教育意義的故事,孩子不但不會受到啟發,反而會覺得厭煩,因而排斥故事中的道理。
的確,我們給孩子講故事,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從故事中得到啟發或者養成某個優良習慣。可是講故事不能急功近利,家長希望一個蘿卜一個坑,每講一個故事,孩子就能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教育孩子真這麼簡單,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就行了,就不會有這麼多無奈苦惱的父母了。
故事的魅力在於潛移默化,父母要求孩子聽完就有大徹大悟的感覺,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此外,很多故事的教育意義非常明顯,可父母生怕孩子沒聽明白,總喜歡在講完之後再考考孩子:“你應該向孔融學習什麼呢?”“如果你是孔融,你會這樣做嗎?”如果孩子回答正確了,父母就顯得非常開心,覺得這天的故事沒有白講,孩子從故事中學到東西了。可如果孩子回答不對,父母就會不樂意。修養好的父母會將故事中的寓意再一次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要求孩子記住並且以後照做;性子急的父母幹脆說:“我講了半天,你居然沒聽明白?這麼簡單的道理你都不懂?”
這是講故事大忌之三——把故事寓意給說破了。故事的寓意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慢慢感悟,如果家長非要把故事的寓意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就算孩子說自己明白了,他也隻是明白了這個故事在講什麼,而不是明白這個道理,更不會按照這個標準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隻有孩子自己感悟的道理,才會在心中生根,從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