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把成績放一邊,先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4)(1 / 3)

1.媽媽的“一千零一夜”

媽媽會講故事,就不用再反反複複向孩子灌輸道理。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故事的養分,慢慢和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形成替代。這樣,媽媽不用說教,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枯燥乏味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要麼為了耳根清淨敷衍父母,效果微乎其微,要麼直接表示他的反感,不但沒把道理聽進去,甚至跟父母對著幹。但是,如果父母可以換一種形式,讓孩子自己去領悟道理,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這樣,父母不用天天苦口婆心了,孩子也不用遭受疲勞式轟炸。這個辦法就是給孩子講故事。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一個好故事就是一次教育。

為何故事有這種魔力呢?

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故事永遠比道理生動有趣得多,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另外,故事都是在講別人的事,孩子不會感到自己正在被教育。

從辰辰會開口說話起,我就開始給他講故事了。對於一個剛會說話的孩子來說,也許他根本不知道媽媽在給他講什麼,但是我相信他能感受到媽媽在用愛跟他交流。那時候,故事對於我們而言,僅僅是母子間培養感情的一種交流方式,辰辰從來不會挑剔故事,更不會問我情節。我每次給他講故事,他總是瞪著烏溜溜的眼珠看著我的嘴巴和表情。兩歲的時候,他慢慢能聽懂故事了,於是開始和我交流,常常在我講故事的停頓中追問:“媽媽,後來呢?”

從辰辰三歲開始,我和他約定,隻要我沒有特殊情況,每天晚上都會給他講一個故事。但是有的媽媽會跟孩子保證,一定每天講一個故事。雖然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做法卻不太可取,講故事更應該注重質量。比如,媽媽這天晚上特別忙,可是為了兌現對孩子的承諾,匆匆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完成任務。再如,媽媽發著燒,可是孩子記得媽媽曾經答應過他每天都要給他講一個故事,對於大人的承諾,孩子是非常重視的,雖然媽媽明白告訴他自己身體不舒服,他也會不依不饒,媽媽隻好拖著病體吃力地講故事。這樣也就失去了講故事的意義。

本書有一篇叫《給孩子一條退路》,父母也應該給自己一條退路,不要給孩子打“包票”,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會有自己的事情,也會有生病或不方便的時候,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體諒心。

經常看見這樣的情況,有些孩子不管父母當時在做什麼,自己有需要就要求父母立刻放下手中的事,來滿足自己的要求,一刻都不願意等待。父母經常感慨孩子沒有體諒心,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沒有體諒心,而是父母後天培養的。

所以,我和辰辰的另一個約定就是,講故事的時間是在我和辰辰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後。我是這樣給他解釋的:“媽媽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後可以更專心地講出好故事。而辰辰是個很有上進心和責任心的孩子,要是你沒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媽媽就急著給你講故事的話,你心裏記掛著還沒完成的事,就不會專心聽媽媽講故事了,這樣媽媽的積極性就受到打擊了。”辰辰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有些孩子非常喜歡聽故事,父母就利用這點和他們談條件,比如:“你把作業做完了,我就給你講故事。”“你先洗澡,我才能給你講故事。”

這是講故事大忌之一——不要“要挾”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威脅了。這樣做會降低故事對孩子的吸引力,一旦有其他興趣可以取代的時候,父母會發現撒手鐧對孩子已經不起作用了。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如果父母以要挾的形式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處處要挾父母,和父母談條件。比如他本來就應該好好學習,變成你給他買什麼,他才好好學習等。不要讓孩子本來應該享受到的待遇,變成某種交換,這樣做得不償失。

每天晚上,辰辰總是早早做完自己的事,為了可以早點聽到故事,也很少來打擾我,怕我事情做不完就不能給他講故事,最多跑到書房裏來問我一句:“媽媽,你還要忙多久啊?”如果我告訴他還要半個小時,那麼這半個小時裏,他絕對不會再次打擾我,但是超過半個小時的話,他就會繼續來關注進度。我和他約定要忙完自己的事也並非真的要把自己的事做完,隻要辰辰已經準備好躺床上了,我不會讓他等太久的。每次我過去的時候,他還會問一句:“媽媽,你的事情做完了嗎?”

有一次,我因為流感發燒,按照約定,我生病的時候不給辰辰講故事,孩子來到我床前,我以為他想聽我講故事,就主動說:“辰辰,媽媽今天不舒服,不能給你講故事了。”

辰辰伸出小手摸摸我的額頭:“媽媽,以前我生病的時候,你給我講故事,我就覺得沒那麼難受了,今天你生病,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吧!”

說實話,我當時頭重腳輕,最想睡覺,可是孩子一片心意,我再難受也不能拒絕。辰辰特地挑了一個老師講的《農夫和金魚》的故事,因為他認為我講的故事我都知道。他講得聲情並茂,整個故事非常完整。我發現他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得相當快。我想這應該是得益於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