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孩子跟我講了很多關於蛇的知識,什麼樣的蛇是有毒的,什麼樣的蛇是沒有毒的,最大的蛇叫蟒蛇,它可以一口把人吞進肚中,它還能把人纏死……
我靜靜地聽著孩子講,發現他對蛇還真有了解,難怪他爸爸說已經研究四五年了。最後這孩子對我說:“阿姨,你看見有毒的蛇一定要避開,不然你會死的。”
我心中微微一動,繼續問他蘑菇的事。
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我:“以前我看過電視,說有的蘑菇有毒,吃了會死人的,我告訴爸爸不能吃蘑菇,可是爸爸說我們吃的都是沒毒的,他笑話我膽子太小。”
聽到這裏,我大概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執著地研究毒蛇和蘑菇了,可我怕猜錯了孩子的心思,還是選擇問他。
孩子天真地說:“我想認識所有有毒的蛇,這樣我就可以告訴身邊的人看見這樣的蛇要躲開。我也想認識毒蘑菇長什麼樣,這樣如果我看見的話,就可以告訴大家不要去吃了。”
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孩子啊!他自己害怕毒蛇,可是唯恐毒蛇傷害了身邊的人,所以努力克服恐懼研究了幾年毒蛇,還要忍受爸爸媽媽的不理解。
“那你為什麼不告訴爸爸媽媽呢?”我心疼地問。
孩子的神情有些黯然:“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問過我,他們見我喜歡研究毒蛇和蘑菇,就不斷地阻止我,他們說這是怪癖。”
事後,我將孩子的話轉告了副總,他非常自責,說:“在公司裏,我會耐心地聽取員工的心聲,在社交上,我會耐心地傾聽朋友的煩惱,唯獨對自己的孩子,隻是以自己的思維判斷孩子的行為不合常理,卻從來沒有去探索過不合理的行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動因。”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很多令人費解的事。大部分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思維判斷孩子的行為,然後勒令孩子改正,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這往往會在無意中曲解了孩子的用意,傷了孩子的心,甚至壓抑了一種珍貴的品格。很多時候我們隻要多一點耐心,多問一句,也許就會理解孩子的行為了。
2.天橋上的乞丐
社會是多樣的,人也是多樣的,隻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和欺騙。對於我們而言,有些事並不需要讓孩子太早地接觸到。
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我媽很想去看看,所以國慶的時候,我們帶著辰辰和雙方老人,浩浩蕩蕩地去了上海。
有一天晚上,我媽想到處逛逛,我和老公帶著辰辰陪她,回來的時候在天橋上遇到一個乞丐。那個乞丐看起來四十多歲的模樣,手腳健全,當他把手伸到我麵前的時候,我媽嘀咕了一句:“年紀比我輕得多,手腳也健全,怎麼不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呢!”
不等我們反應過來,辰辰已經從口袋裏掏出五十元放進了對方的盆裏。那個乞丐一愣,有些遲疑地看了我一眼,也許怕孩子做不了主,我們這些大人反悔不願意給這麼多。我媽確實有這個意思,嘴巴動了動想說話,我忙攔住了她,笑著向那個乞丐點了點頭。對方見我首肯,連連鞠躬,又對著辰辰說了好幾句謝謝,辰辰無比開心。
回到酒店,我媽就開始責怪我:“你也真是的,那人年紀估計比你大不了多少,這樣的年紀就該自食其力,偏要出來乞討。如果是個上了年紀的人,那我沒話說,或者你給個五塊十塊的也就是了。我看他就不是真正的乞丐,你竟然還由著辰辰給了五十,你應該告訴他,這是騙人的。免得這些人利用了孩子的同情心,孩子以後老被人騙。”
老太太的想法不無道理。可現在的很多情況是,家長一方麵過度給孩子灌輸辨別教育,一方麵又感慨孩子自私沒有愛心。曾經有個朋友對我說,以前隻要看見乞丐,他就一定會給人家一點錢,可是後來漸漸地不給了,因為他聽很多人說現在的乞丐都是假的,甚至還有集團操作,每個人一天要乞討多少是有指標的。他覺得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給了才是傻瓜。後來再看見乞丐,他也開始漠然地走開,心慢慢地變硬了。現在孩子看見乞丐,也和他一樣,立刻躲開,看見孩子這樣的時候,他心裏挺難受的。
在這裏我想談談我的心得,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一點啟示。
當時,我看見那個乞丐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太年輕了,為何不找個工作呢?可是我畢竟不是他,無法了解他的真實處境,每個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總有他的理由。而辰辰主動獻出了他的愛心,這錢是他自己的零花錢,花完了我們不會多給他,也不會因為他做了好事而額外獎勵他,否則他獻出來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愛心,而不是他自己的愛心了。如果我們告訴他獻愛心要看對方的年紀和真實情況,這對還未成年的辰辰而言,顯然是超出他的理解範圍的。即使他接受了我們的觀點,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他不會再像現在這麼積極地獻出愛心,他會想:這個人的年紀達到了我獻愛心的標準了嗎?他到底是真的還是騙人的呢?如果我獻了愛心,但他是騙人的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