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種什麼因,結什麼果(1)(3 / 3)

其實就現在社會而言,孩子一點都不缺少這種教育。平時長輩們經常會說些這樣的例子,報紙上、網絡上、電視上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新聞。我們經常覺得這個世界上騙子實在太多了,人也越來越冷漠了。這兩者是相對的,就是因為騙子多了,大家慢慢地開始冷漠了。所以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往往也是以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往往使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幫助,從而發出社會冷漠的感慨。

所以,家長根本不用擔心在這方麵對孩子教育得不夠。相反,社會對孩子這方麵的教育已經過度了,家長要做的不是再加一把勁,加強孩子的防騙意識,而是盡量保護孩子純真的心靈,嗬護他的這顆赤子之心。

我和老公一直很重視對辰辰這方麵的培養。看見路邊流浪的小貓小狗,我們會引導辰辰買一些食物給它們;碰到學校組織捐款的時候,我們支持他把壓歲錢和零花錢捐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辰辰能夠對每一個希望得到幫助的人獻出他的愛心,我們也希望每一個被幫助的人是真正需要別人幫助的,沒有那麼多欺騙。可畢竟社會是多樣的,人也是多樣的,隻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和欺騙,有些事並不需要讓孩子太早地接觸到,比如社會的陰暗麵。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看一期節目的時候,辰辰突然說了一句:“媽媽,這些都是騙人的。”

我驚訝地問他為什麼,他說大人們和網絡上不都這麼說的嗎?由此可見,孩子根本不缺少這些教育,家長要做的是積極地讓他看到陽光溫馨的一麵,以免孩子變得冷漠、多疑。

曾經有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孩子所在的班級裏,一個月組織了三次捐款,第一次她很積極地讓孩子捐款,可是次數多了,她就覺得煩了。捐少了,孩子麵子上不好看,顯得缺乏愛心,捐多了,她心裏也不舒服。雖說學校也沒硬性規定一定要捐或者要捐多少,可是人家的孩子都捐了,自己的孩子不捐,他怎麼麵對老師和同學啊?於是,這位朋友感慨道:天天給別人捐,怎麼就沒人給我捐呢?我笑著說:如果你真的需要捐款,我第一個捐給你。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矛盾,我認為獻出一點小小的錢財,使孩子擁有一顆同情心,這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家長這樣想,也許就會平和得多。就像天橋上那個乞丐,即使他是騙人的,於我們和孩子而言,隻是盡了一點自己的義務,最多就是被騙了一次同情心,如果我們冷漠地走開,也許失去的是孩子的同情心,而這種高貴的品格,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我把這種想法告訴周圍的媽媽,其中有一位媽媽擔心地問我:“被騙點錢我倒無所謂,也不差這點錢,可一直向孩子展示好的一麵,孩子太有同情心就容易受騙,這就是個大問題了。”

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擔憂的事。關於這點,我們在家很早就交流過,我們希望辰辰有同情心,但是絕對不希望孩子受到傷害,所以一直秉持一個原則:有些事不應該讓孩子過早接觸,但是關於自我保護意識,一定得盡早樹立,隻要不危及自身安危的,一定要積極幫助別人。比如:有人向辰辰問路,如果知道就應該告訴別人怎麼走,但是,如果對方要求帶路,就應該聯係爸爸媽媽,或者請對方讓周圍的大人幫忙;如果家裏突然有人敲門,不能立刻開門,一定要先問清楚對方是誰,想找家裏哪個人,然後打電話給爸爸媽媽;如果有陌生人送東西給他吃,爸爸媽媽不在場的話,絕對不能吃;不能一個人跑到偏僻的地方去玩。隻要把後果告訴孩子,其實孩子完全能處理這些事。但是要注意一點,我們隻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並且讓孩子知道,這是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是為孩子製造一種恐怖氣氛,覺得除了爸爸媽媽以外,其他人全部都是壞人。

辰辰的一位同學的家長就犯了這種錯誤,為了使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家長天天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現在孩子的防備心理特別重,隻要有陌生人跟他說話,他就會嚇得大叫起來,叫人家走開,平時則經常把自己關在家裏不願意出門。起初家長見孩子這樣保護自己還挺開心的,一段時間後漸漸發現不對勁了,孩子除了家裏的幾個親人,不願意和別人接觸,連班上的小朋友也開始戒備起來。家長憂心忡忡地帶孩子求醫問藥,最後確診孩子患上了輕微自閉症。

這就是一個教育過當的例子,值得引起家長們的警惕。如果家長過於草木皆兵,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