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說也奇怪,兩個孩子雖然經常打架,彼此倒有些秤不離砣的意味,隻要其中一個孩子在外麵喊一聲,另一個孩子就會往門外跑,無論媽媽用什麼辦法勸阻都沒用。“你忘記他上次跟你搶玩具了嗎?”“還有上次,他把你抓出了血,你還嫌被打得不夠嗎?”可孩子哪管這些,要是媽媽不讓出去,就在家號啕大哭。
其實,孩子之間鬧點小矛盾,甚至打打架,隻要不是太嚴重的行為,都不算什麼大事。但是,父母一關心則亂,隻想著不能讓孩子受欺負,覺得這樣做是保護孩子、愛孩子,卻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快樂。
比如上麵這個例子中,如果孩子真的被打得很慘,不用父母說,他自己看見對方就會繞道走了。孩子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要記仇,父母何必去提醒他呢?
在我的了解中,大多父母對於孩子吃一次虧不會太過計較,擔心的是孩子長時間吃虧,怕孩子成為受氣包或者其他孩子的出氣筒。其實,如果一味地讓孩子去吃虧,並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們鼓勵孩子吃虧,但並不是讓孩子軟弱膽小。所以,“吃虧教育”和軟弱逃避有著本質的區別,讓孩子學著吃虧,是不希望孩子斤斤計較、自私自利,而最關鍵的卻是培養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辰辰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很關注他在幼兒園的表現,經常會問一些情況。有一次,他回來告訴我:“媽媽,今天奕奕打我了,他不讓我洗手。”
我的心一下子像被什麼刺了,腦海裏立刻浮現出辰辰被人欺負、可憐無助的樣子,心中還有一股怒氣在升騰,並在心裏把對方的父母責怪了一通:怎麼可以讓孩子欺負人嘛!
很快,我就把自己的情緒壓了下去,辰辰在跟我求助,我的態度將對辰辰以後處理類似事情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把他抱到懷裏,柔聲說:“媽媽很高興辰辰把這件事告訴媽媽,那我們來看看這件事情怎麼解決吧。你覺得打人對嗎?”
辰辰想都沒想就說:“打人是不對的。”
我讚賞地親了親他的小臉:“辰辰真是個好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那你肯定不會去打別人的,是不是?”
辰辰認真地點了點頭,我繼續說:“辰辰肯定也不想繼續被別人打,對吧!那辰辰覺得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
辰辰想了一會兒,告訴了我一個辦法,以後要躲著奕奕。
我點點頭說這是個辦法,然後又說:“可是在一個班裏上課,總有避不開的時候啊。”
辰辰想想也是,又提出告訴老師,我說這也是個解決辦法。“那你說老師批評奕奕後,他是會更加生氣還是不再欺負你了呢?”辰辰沒了把握,然後提出讓他再想想。
其實,我並沒有指望辰辰能夠獨立解決這件事,但是我讓自己靜觀其變。之後,辰辰好幾天都沒提過這事,還是我忍耐不住,問他奕奕是否還欺負他。辰辰似乎忘記自己被欺負了,說:“奕奕現在和我是好朋友。”
我感到很驚訝,忙問辰辰是怎麼回事。
他告訴了我解決事情的經過。辰辰班裏每個星期都要檢查他們的衛生情況,他就跟奕奕說:“如果你不讓我洗手,會影響班裏的評比,如果老師和其他同學知道是因為你,他們都會討厭你。我不希望你被老師和同學討厭。”
孩子的思維都比較簡單,辰辰這麼一說,奕奕覺得很有道理,兩人不但沒再產生矛盾,反而成了好朋友。這是我沒想到的。
後來,辰辰上了大班,進入小學,他還是經常會吃虧。比如被人搶了零食,被人推倒了……
他都會跟我來探討這些行為的對錯,但是至於如何解決,他從來不用我們插手。現在,不管他遇到什麼問題,他總能自己分析利弊,想出解決方案。這種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是在吃虧的過程中培養的。
6.孩子的第一封來信
你會慎重考慮我的想法和建議,不會把我當成一個“小屁孩”,不管我的想法有多幼稚,你都不會嘲笑我,總是很耐心地跟我一起分析。現在,在班裏和學校裏的活動中,老師總是說我比較獨立和有主見,我就更加感激小時候你對我的“狠心”了。
自從辰辰懂事後,每年母親節,他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為我選一份禮物,有時候是一束康乃馨,有時候是一支唇彩。最初的時候,辰辰做這件事是在他爸爸的授意和幫助下實施的,再大一點的時候,他便自己做了。
2012年的母親節,我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那天晚上,我回到家裏,床頭櫃上靜靜地躺著一個淺藍色的信封,上麵寫著“媽媽收”,我心想,這孩子莫不是有什麼話不好意思當麵跟我說,所以采取這樣的方式?於是,我滿懷好奇地打開了這封信。
媽媽:
首先祝你節日快樂!之所以用“你”不用“您”,是因為我一直都把你當朋友對待,我想朋友之間“您”來“您”去的話,非常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