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一聽,更加生氣:“叫你反省,你就反省了爸爸的壞?”
我趕緊讓老公先出去,擦了擦孩子的眼淚,又親了親他的小臉蛋:“寶貝,媽媽知道你今天不開心了。”
等他稍微平靜了一點,我耐心地跟他說:“辰辰,爸爸答應你要去滑滑板而後來沒去所以你不高興對吧?爸爸是因為突然遇到了事情,所以沒辦法。但是爸爸應該好好跟你商量,如果他把苦衷告訴了你,辰辰這麼懂事,一定會體諒爸爸的對不對?”
孩子含著眼淚點了點頭:“爸爸不講信用,還凶我。”
我又摟了摟辰辰:“這點爸爸做得不好。其實爸爸也是著急,想把事情盡快處理好,就能帶辰辰去滑滑板了。可是爸爸忘記應該把這番用意告訴辰辰了。如果辰辰選擇體諒爸爸,爸爸就能全心去處理事情,這樣就沒有後來的事了。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辰辰,都會犯錯誤。我們犯了錯誤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那別人犯了錯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辰辰奶聲奶氣地說:“也要寬容別人。媽媽,那我把床單和衣服剪壞了,你也會寬容我嗎?”
我笑著拍拍辰辰的小臉:“當然會啊。其實辰辰想到要把髒的地方剪掉很有創意啊,雖然你把床單和衣服剪壞了,但是以後辰辰就知道這個辦法不能解決問題了。這也是一種收獲!”
安撫完了辰辰,我卻見老公還有點氣鼓鼓的。我笑著問他,如果今天他自己心情很好,麵對辰辰要求兌現諾言的時候,還會不會這麼生氣?老公想了想說,應該不會吧,主要是臨時發生的事情有點棘手,甚至本不應該發生的,他就有點惱火,看見辰辰又不肯體諒,就動了氣。
第二天,老公把事情解決了,他又恢複到了以往的狀態。老公有些內疚地跟我說昨天他對辰辰太嚴厲了一點,對辰辰而言,等於被爸爸放了鴿子,要是他自己滿心期待地想出去度假,突然因為有事去不了了也會不高興,何況隻是一個幾歲的孩子。
不隻是老公,有時候我寫作靈感正濃,被辰辰連番打斷後再也找不到之前的狀態,我也會很惱火。可孩子總歸是孩子,即使再懂事的孩子,也會有任性的時候。而我那時候心中本來就不爽,碰到孩子任性,於是怒火更加旺,甚至會想養個孩子根本就是自己找罪受,不但幫不上忙,還淨添亂。可是當情緒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會為這樣的想法內疚,孩子給予我們的快樂,恐怕是任何財富和成功都無法比擬的。
常聽一些媽媽抱怨,自己上班快要遲到了,孩子還賴在床上不肯起來,怎麼叫都磨磨蹭蹭的,脾氣自然而然就上來了。我非常能理解這種心情,家長看起來也非常有生氣的理由,但是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家長在麵對這些情況的時候,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家長總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從小就能分輕主次,明辨是非,少犯錯誤,懂得體諒大人。所以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或者違背了家長的期望,家長就克製不住自己的怒氣。
其實,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的大腦都沒有發育完全,還有很多能力尚未培養起來,比如自律能力、分析能力等,所以他經常做事情顛三倒四、丟三落四,甚至懵懵懂懂。這些對於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懂得自律、分輕主次,那就要克製住自己的脾氣,耐心地幫孩子培養這些能力。
另外,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要有一顆平常心。養育孩子的過程肯定是快樂和煩惱並存的,我們不應該隻希望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而摒棄一切孩子帶來的煩惱。孩子還沒有高明到能夠捕捉我們的情緒變化,因此常常無意中惹惱我們。有些家長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積壓了很多壓力,這些壓力無法得到有效釋放,於是帶回了家中。當家長被壓力和情緒控製的時候,回到家看到的不是孩子的優點,更不是孩子可愛的舉動和燦爛的笑臉,而是被放大的缺點,一些本來無足輕重的小事都可以成為家長大發雷霆的導火線,孩子往往不小心就成為回收父母情緒的出氣筒。
父母在情緒上的控製能力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一般來說,孩子的性格中有著父母的影子,甚至孩子在控製自身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行為上都有家庭和父母的烙印,所以父母有責任讓孩子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
心理學家很早就研究出情緒對孩子自身發展的影響。當孩子的情緒處在積極狀態時,他是快樂、放鬆、有著豐富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如果孩子長期處在消極情緒中,不但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被幹擾,還會養成多疑、易怒、孤僻的性格。所以,家長替孩子營造輕鬆和諧的家庭氛圍是責無旁貸的,這比給孩子富裕的物質生活更重要。
很想對所有父母說一句話:留快樂和笑臉給孩子,扔壓力和煩惱在外麵。不管孩子有沒有犯錯,少對孩子發火。我們都有著七情六欲,要做到完全沒有情緒,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都真心愛著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也應該盡可能地控製自己的壞情緒。一開始也許很難,但是習慣都是慢慢養成的。很多家長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其實控製情緒也沒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