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對父母精心照顧孩子,孩子工作、成家後,父母突然失去了生活目標,變得憂鬱,快速衰老,甚至患上老年癡呆症。每個人都應該有自我,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當作自己精神世界的全部,孩子也不應該想著完全占有父母。
我們經常聽到,一位母親或者父親喪偶後,擔心孩子受委屈而放棄自己追求幸福的機會,含辛茹苦獨自把孩子帶大;或者父母經曆了婚變,又找到了合意的伴侶,可是孩子卻百般阻撓,不願意父母再婚,於是,父母隻好忍痛放棄。父母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幸福是很偉大,但不會把握幸福的父母,大多會教出不敢把握幸福的孩子。當孩子阻止父母尋找幸福的時候,父母並不覺得孩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妥,認為隻要孩子反對的,都應該遷就孩子。這種缺乏進取、缺乏溝通的做法,隻會使孩子養成自私和占有欲的性格。
之所以父母和孩子會這樣做,也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把身邊的人緊緊控製在自己身邊,這樣才會覺得安心,否則他們就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無法進行下去。
(6)推卸責任的愛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具犧牲精神的角色,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社交圈子等。但有些父母的犧牲並沒有換來孩子的出息,當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父母內心就開始不平衡了。
“當初為了生你,我放棄了最輝煌的事業,後來為了照顧你,我又放棄了很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更老了好幾歲,你卻這麼不爭氣,你對得起我嗎?”
“為了讓你過得更好,我放棄了工作的機會,全心全意在家照顧你,結果你卻不好好學習,你就這麼糟蹋我的苦心嗎?”
還有的父母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我為你付出了多少?我是上輩子欠了你嗎?你存心想氣死我啊?”
前文說了,生不生孩子,父母完全可以自由選擇,而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為了子女放棄了一些事業的機會,也是父母心甘情願的,根本談不上是子女耽誤了自己。
假設最後孩子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父母肯定會說:看見你現在的成就,當初為了你放棄工作也算值了。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沒有換得預期的目標,他們無法在孩子身上感受到自己更高的價值,反而使自己的價值萎縮了。他們無法麵對這個結果,便將這些罪過推到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說:我為了你才守著一潭死水的婚姻,沒想到你不但不成才,還天天氣我。如果孩子反擊:我又沒要求你不離婚。父母則哭天抹淚地大罵孩子沒良心。其實,可以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隻有自己。
而這些父母因為不能承受自己的失敗,往往需要找一個人替他們來背這些責任,孩子就是最好的人選。他們所表達的意思是:我為你做出了犧牲,你必須為我的生活、事業、婚姻質量、幸福負責,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我之所以會有現在這個結果,都是我為你犧牲的緣故。
其實,這種邏輯很荒唐。會生活的人,會將事業和教育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即使偶爾顧此失彼也會很快做出調整,使兩者達到平衡。有的人把教育孩子的失敗歸咎於自己工作太忙,可事實上有的人工作更忙,孩子卻教育得很出色。不管是工作還是教育,最重要的是方法是否合適,如果方法不對,自然無法取得預期的結果。
當我們看到這些愛的誤區後,真愛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什麼才是真愛呢?
(1)真愛是平等和尊重
要讓家長認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這點最難。當我說真愛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平等,很多家長往往很不高興,有的直接表達出完全不認同:“平等?男女之間可以講平等,但孩子是我生的,他生下來就得叫我媽,要是和孩子講平等,他還會聽我的嗎?這世界不就亂了套嗎?”有的甚至說:“那我教訓孩子,是否意味著孩子也可以教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