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經常教育晚輩,生養之恩大如天。我一直認為,其他人可以這麼教育孩子,但是父母本身不應該這樣對孩子說。因為父母可以選擇生不生這個孩子,可是孩子卻不能選擇。可能我的這種觀念挑戰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孝順父母、回報父母,父母生養了我們,這是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的恩情,要是養育之恩都不回報,這個人就是豬狗不如。的確,我完全認同孩子應該好好孝順父母,在父母年老的時候陪伴父母、照顧父母。但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生養,還是孩子回報父母的贍養,都應該以愛為基礎,而不能是等價交換。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父母生養孩子,孩子贍養父母嗎?隻不過是說得好聽了點。
其實完全不是,我們來看一下這兩種行為會帶來怎樣完全不同的結果。
如果父母養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報答,必然會導致以自己為中心來教養孩子,讓孩子按照父母設定的路去走,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賺錢。為了這個目標不被破壞,父母會幹預孩子的行為,生怕孩子脫離了自己設定的軌道。比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興趣,要求孩子畢業後當醫生、當律師等。如果孩子稍有不從,就對孩子念叨自己是父母,讓孩子因為內疚而屈服於安排。比如“我生你養你,費盡心思,現在你翅膀長硬了,你就不聽我的話了”“你看,為了你我多辛苦,你以後可不能忘了我們”等。這會讓孩子在感受父母的愛時,心裏覺得無比沉重。
真愛應該是輕鬆愉悅的。我們生養孩子,是因為我們想做父母,我們想真誠地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在孩子的每一點成長中獲得了快樂,這便足夠了。
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父母拚命要求孩子回報的時候,孩子出於孝道或者社會輿論壓力不得不滿足父母的要求,可是內心往往冷漠不滿,對父母的付出多為物質,很少會床頭盡孝、承歡膝下。而父母精心栽培孩子,一切以孩子的成長為基礎,孩子卻往往時刻記掛著父母,除了盡可能為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更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
這就是父母不同的做法在孩子身上的具體折射。前一種父母的行為是投資回報,在養育過程中缺少愛,其晚年往往也不會得到孩子的愛,即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顧,親情的淡薄恐怕是終身無法彌補的缺憾。後一種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充滿了愛,在晚年的時候孩子會回報以愛。簡單地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3)挑剔的愛
孩子考了第三名,向父母報喜,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父母冷冷地看了一眼:“才第三名而已,有什麼值得高興的,等你考了第一名的時候,再來跟我們說吧!”孩子果真考了全班第一,父母高興了一陣,隨即又說:“班裏雖然第一了,但你在年級裏排第幾啊?要知道以後高考了,你的競爭對手那是全市全省呢,你再不加把勁怎麼行?”
隔壁家的孩子在市裏得了獎,父母羨慕得不行,回家就跟孩子說:“你看看人家,多給父母長臉,你什麼時候也讓我們露露臉?”
孩子工作後拿了第一個月工資,特意買了禮物送給父母。溫和一點的父母說:“現在你剛剛開始工作,賺的錢不多,我們也不要求你什麼,可是你自己得有個規劃,以後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啊!”急躁一點的父母說:“掙這點錢有什麼好高興的。人家一畢業就當上了經理,有房有車,公司還給配了秘書。要是以前你肯好好讀書,考上名牌大學,沒準我們現在也能像人家的父母一樣享享清福了。”
孩子謙虛禮讓,他們皺著眉頭說:“這孩子太溫和了,都不像男子漢,別人欺負他也不知道還手,長大後還不被人欺負死。這種老實巴交的性格,注定沒什麼大出息。”孩子脾氣剛硬,他們說:“做人要謙虛,你這樣以後誰跟你交朋友啊?你注定會孤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