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

如果成了“孤身一人”

一位五十歲喪夫的女性在書店看到了我寫的《一個人的老後》。讀完,感覺這本書像是為她量身定製一般。類似的反饋最讓我開心。

人都是獨自出生、獨自死去……話是這麼說,實際倒也未必。死時或許是孤身一人,出生時卻不是。在場的還有生下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受孕的父親,以及祖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親戚,人是在一群人的環繞中出世的。

從前,人死時也不是孤身一人。往往是在子孫和親朋好友的陪伴下踏上黃泉的。不過,在這意外形成的超高齡社會中,一個人活得越久,就會見證越多的人比自己先死。長壽的痛苦之處,或許就在於要不斷地忍受失去。

人雖然無法獨自出生,卻會逐漸變得孤身一人。失去配偶、子女自立、孫輩成年。在逐漸變得孑然一身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經曆了漫長的失去。

我注意到這一點,是在為寫書取材,到處采訪單身人士的時候。明明是要詢問對方如今的單身生活,故事的源頭卻要追溯到他們變成孤身一人之前,那是十分漫長的、關於失去的故事。人最初都不是孤身一人,但最後總會變成孤身一人。

久田惠女士給作家村田喜代子的《與你同逝》(朝日新聞出版,2009年)寫過一篇書評(《朝日新聞》2009年3月29日)。這本書正如標題所示,是關

於一對相伴三十多年的老夫婦的故事。離過一次婚的單身人士久田女士在書評中這樣寫道:“不是親子,本為陌路,且不再是戀人,頂著夫婦之名的男女間究竟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呢?”在最後,她又寫道:

“沒了丈夫,我的人生固然輕鬆,但好像又有點過於單調,少了些趣味,我突然有種被擊垮的感覺。”

她真是誠實啊。

話說回來,世上應該沒有哪位妻子會像書名那樣,真的“與丈夫同逝”吧。田原總一朗先生曾在《我們的愛》(講談社,2003年)中與妻子節子互換現代相聞歌#pageNote#0,還在腰封上寫下:“若你死去,我即刻追隨你。”但愛妻去世後,他依然活得好好的。城山三郎先生寫過《啊,原來你已不在》(新潮社,2008年),卻還是忍受著沒有妻子的人生。或許是先一步離開的妻子在另一個世界祈禱,希望留在世上的另一半能活到壽終吧。

這樣想來,離別與死別或許都意味著人生的重啟。結束了與配偶共度的歲月,之後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如果能經曆這兩種生活,相當於把僅有一次的人生過出了兩種味道,不是嗎?

我越發覺得,人或早或晚都會變成孤身一人。既然如此,趁早過上一個人的生活,也更方便重新出發。事實上,我有個朋友六十多歲失去了最愛的丈夫,後來的生活卻比以往更精彩。用她的話說

,“是他把這些時間留給了我”。丈夫在世時,她過得很快樂;丈夫不在了,她也有別的快樂。

隻要變成了單身,為何會如此就不重要了。成了單身人士才會發現,大家的生活方式都相差無幾。這樣看來,我的經驗相對豐富。所以我會對重返單身的人說:

“歡迎回來。”

獨居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完全掌控時間和空間。無論要做什麼,都不必征求別人的同意,不需要任何顧慮。這對女人尤其重要。因為女人從小就被教育,隻要有人同時與自己身處同一個空間,即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先照顧對方的情緒,優先考慮對方的方便。男性大概無法體會這種感覺。即使結了婚,他們想做什麼也會照做不誤,很少有人會看妻子的臉色、征求妻子的同意。

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也就不存在苦或是樂。一切都會變成理所當然。《周刊朝日》(2009年3月27日)曾經做過一個特輯,名為“不知為何流行於當下的單身女性的‘獨居技巧’”。我看了後反倒驚訝:現在的人這麼耐不住寂寞嗎?因為雜誌方希望我點評這種現象,我便指出:“女性習慣了看人臉色、配合別人行事,因此囤積了太多壓力。既然如此,不如選擇‘一個人待著’,她們也確實這麼做了。”之後,雜誌列出的實例無一不符合這個描述。比如,喜歡“一個人唱卡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