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
法國文學研究者桑原武夫先生被授予文化勳章時,一位年輕的記者在慶功宴上采訪他。那是1987年,桑原先生八十三歲的時候。
“祝賀老師。那麼,您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
桑原先生用溫和又略帶責備的語氣回答了他,那句話我至今難以忘懷。
“你要知道,我是個老年人。這種問題,就不要拿來問八十多歲的老年人了。”
玉村豐男先生寫過一本《明天不會比今天更好》(集英社新書,2009年),其中有篇文章甚合我意。
玉村先生在信州擁有自己的葡萄酒廠,還開發了自家公司的葡萄酒品牌。據他說,每當接受采訪時有人問:“您的夢想實現了吧?”他都不知該如何回答。
這位玉村先生講了一件小事。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侑博士(當時八十一歲)接受采訪時,記者首先提出的問題是:“可以說說您的夢想嗎?”下村博士一瞬間有些退縮,然後回答:“夢想……現在才來問我夢想……我可沒有。”接著又說,“我都已經八十多歲了呀。”
看到這裏,我立刻想起文章開頭,桑原先生經曆的小插曲。
玉村先生是這樣說的:
“說起來,實現了一個夢想就要立刻擁有下一個夢想嗎……為什麼人非得要不斷進取呢?如此逼迫人們馬不停蹄地追逐下一個夢想、下一個目標,不正是拚命實現逐年增長的高度
成長期#pageNote#0留下的惡果嗎?”他還說自己沒有夢想,“夢想之所以叫夢想,就是因為不知能否實現”。玉村先生已經六十有三,人生過去了大半。
此外,他還說:“大人們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曆,非常清楚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所以就算沒有夢想,也能充實地享受每一天。”
我和玉村先生一樣,從來沒有過夢想。
如果有人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那些堅信“隻要朝著夢想努力,總有一天會實現”的人,都耀眼得讓我無法直視。
有時會想,難道我沒有“做夢的能力”嗎?
我是個老於世故的現實主義者。
可以說這種性格適合研究社會學,也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選擇了社會學,我的職業才造就了我的性格。因為不閃不躲,直麵赤裸裸的現實,就是社會學學者的工作。
一直以來,我的想法都比較悲觀。很早就認識到社會的真麵目,不會對他人有過多期待。每當發生什麼事,我會立刻在腦中模擬各種可能性,推測最糟糕的結果。想著即使最後變成這樣也沒關係,但事態發展往往會比我推測的最壞情況好一些,也就比較容易解決。
因為我很務實,一眼就能明白一件事是否可行,如果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就會早早放棄。所以我很少失望,也沒有太深的執念。
雖然三番兩次陷入危機,但也能很快想出替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