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的英文是“BOBO”,也就是bourgeois(布爾喬亞)和bothemian(波希米亞)的縮寫,所以也有人根據中文的意思把它簡稱做“布波”,也就是布爾喬亞的波希米亞。布爾喬亞的波希米亞,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讓人撓頭而且繞口,於是聰明的人們賦予它一個輕靈而有趣的稱謂:波波。大家顯然更樂於接受這樣的叫法,似乎所有的人都已經明白了這個詞語的概念,並且還為之津津樂道。
在說“波波”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說一說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時代。這樣的描述是十分必要的,好像一幅肖像畫,人物勾勒得再好,沒有**的襯托總會顯得少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人物沒有什麼傳奇或者故事作為作品**的話,那麼這幅作品立時就失去了一種生動。所以,“波波”與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關係,這樣“波波”才不會顯得是生搬硬套又或者是空穴來風。其實,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自己所處時代的特點,那麼我們對於波波的理解就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當然,總結一個時代的特征是個龐大而又艱澀的命題,從簡單而實際的角度出發,實在沒必要,我們隻需要找出最顯著也最直接的那一點,就可以了。
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是人與人、物和物大混融的時代,也是個交換基因的時代,無論是從科技層麵還是人文層麵,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是如此。這不是什麼壞事情,從科學的方向看,這是一種技術的發展與飛躍;從人文的層麵上說,這體現了一種思想的進步與寬容。很難想象在此之前會有這樣的事情存在,那時候大家都陣壘分明得很,每個時代都不乏兩種對立的群體,因為生活方式與認識的不同,雙方劍拔弩張怒目相向。不妨回想一下上個世紀,曾經的中產和嬉皮,小資和憤青,哪個看到哪個,不是側之以目,嗤之以鼻。就算不至於發展到惡語相加大打出手,至少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其實,選擇任何一種生活方式嚴格的說是不存在是非問題,在不違背道德觀念與社會規範的原則之下,屬於哪種人群無非是對於生活的認識選擇不同罷了。當時間以從容而富足的姿態走過了一個世紀,人們驀然發現,曾經的對立已經不知不覺地消融了,曾經的界線也不再明晰了,曾經的堅持不聲不響地軟化了,曾經的偏執也從心底溜走了。也就是說,不管你把自己歸為種種生活方式,你都可以選擇更多。因為很多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都已經混融在一起,成為一種類似於共同體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活在這個時代,你會隨時發現很多元素都混合在一起釋放出一種新奇的韻味。比如超市裏有種蕃茄會散發著咖啡的香味;有人把豆漿和牛奶合在一塊變成營養更優味道更佳的“豆奶”;日本紅楓嫁接上了台灣青楓;肯德基的雞肉配上了老北京的麵醬和大餅;《甜蜜蜜》的導演陳可辛成立一家叫Applause的電影公司,專拍亞洲概念的跨國電影,最近製作的《三更》還賣得很好,上映之後既叫座又有人叫好,還拿了獎;《天地英雄》混合了中日韓三國的演員,單是陣容就讓人心儀。更不用說好萊塢現在最流行的就是西方特技搭配中國功夫,《臥虎藏龍》讓所有的美國人都看花了眼,引得一群美國導演紛紛效仿。而在時裝界,現在的“混搭”是模特兒穿出的最新一季流行,隨意搭配,歡喜自在自有品味。再加上總是容易在娛樂圈竄紅的混血兒,好象混融的東西在今天不僅沒有尋根的苦惱,反而兩頭討好更受歡迎。而這種混融,還在於混融雙方在混融的過程中並沒有丟失自己,兩者平等愉快地合作,創造出一種新鮮而美好的事物,同時還保留雙方各自優點。於是,我們得出結論:在這個時代沒有不能混在一起的東西,我們要斟酌的,隻是鑒別一下混配的效果,和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如果兩個東西混在一起派生出來的產物,相得益彰而又妙趣橫生,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波波就是一個混融的詞語,而且“BOBO”這個詞語的妙處就在於,你可以把bourgeois(布爾喬亞)和bothemian(波希米亞)中的任何一個詞彙放在前麵。可以是布爾喬亞混波西米亞,或者反過來說,波西米亞混布爾喬亞。怎麼說都很有趣不是嗎?兩個原本不該放在一起的詞語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混融到一起,沒有誰高誰低,沒有孰優孰劣,兩者相逢一笑泯恩仇。你可以是其中任意一種身份,你可以隨意喜歡其中一種狀態,這些都不會影響到你接受兩者混融到一起以後的快樂,而且,當你接受這個混融名字的時候,會發現混融之後的感覺是如此妙不可言。
於是,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在這個混融時代就輕輕巧巧地聯在了一起,被人叫成了“波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