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吉蒂:
我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書名就很吸引人:《你對現代少女的看法》。今天我想就這個話題談論一番。
作者把“今天的年輕人”從頭到腳地批評了一通,隻差一句“無藥可救”將他們完全否定。她相信今天的年輕人有能力建造一個更大、更好、更美的世界,可是他們被膚淺、微不足道的事情所占據,根本不會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看到一些段落,我強烈感覺作者是在指責我。所以我想大膽地對你直言,為自己辯護。
我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隻要認識我的人,都很容易發現:我很有自知之明。無論做什麼,我都能以陌生人的眼光審視自己。我能站在日常的安妮麵前,不帶一絲偏見,不找任何借口,看著她或好或壞的行為。我一直都有這種自知之明。每次一開口,我就會想:“你本應該換種說法”或“這樣很好”。在很多方麵,我都自我檢討。爸爸有句格言:“孩子必須自我教育。”如今我意識到,爸爸這句話的確是真理。父母隻能給孩子建議,或是為他們指明正確的方向。性格最終是自己塑造的。另外,麵對生活,我總是勇氣十足。我感覺自己很堅強,能夠扛起任何重擔,自己如此年輕,如此自由!當我第一次意識到這點時,非常開心,因為這意味著我能更容易地抵擋今後人生中的打擊。
這些事我經常提起,現在我想談談“爸爸媽媽不理解我”這一點。父母一直寵愛我,對我關愛有加,在凡·丹夫婦麵前維護我,對我盡職盡責。可是長久以來,我覺得格外孤獨、被冷落、被忽略、被誤解。爸爸竭盡所能地壓製我的逆反心理,卻也無濟於事。我已學會審視自己的行為,自我檢討。
為什麼爸爸不支持我的鬥爭呢?為什麼他想幫我的時候,卻力不從心呢?答案是:他的方法錯了。和我說話時,他總是把我當作一個正在經曆一段困難過渡期的孩子。這話似乎有些瘋狂,因為我覺得隻有麵對爸爸,我才能吐露心聲,才能感到自己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可是他卻忽視了一件事:在我心目中,與自己的困難鬥爭,並且戰勝困難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想聽什麼“青春期的典型問題”、“其他女孩”、“你會長大的”諸如此類的話。我不想被當成和其他女孩一樣對待。我就是我,安妮。可是爸爸不明白這一點。另外,除非別人先告訴我很多他們的事,否則我不會對他敞開心扉。如果我對他不甚了解,就無法和他走得很近。爸爸總是一副長者的模樣,其實他也有一閃而過的衝動。如今不管他如何努力嚐試,我們不再是朋友。於是,我隻能和日記分享我的人生觀,分享經過深思的觀點,偶爾我也和瑪格特談談。一切與自己有關的事,我都不告訴爸爸,從不和他談論我的理想,刻意與他保持距離。
我隻能這樣,別無他法。我隻聽從內心的感受,隻為內心的安寧,盡管這樣做太過自我。如果我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的時候受到批評,就會失去平靜和辛苦建立起來的自信,即使這些批評是來自爸爸的也不行。因為我不但從不和他分享內心想法,還會因為脾氣暴躁把他推得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