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四鎮(2 / 2)

劉良佐

劉良佐,字明輔,直隸人。人送外號花馬劉。

之所以叫花馬劉,是因為劉良佐常騎一匹斑駁大馬,驍勇能戰,煞是威風。

忘了說,劉大帥和高傑是一起混出來的,也就是說,他曾經也是個流寇,和高傑是同事。當時高傑護李自成內營,劉良佐護外營,可謂是左膀右臂。

不知是不是老李統馭部下的能力實在太差,這左膀高傑叛離沒多久,右臂也沒閑著,投向了官軍的懷抱。

投降後,劉良佐因為屢立戰功,受到了巡撫朱大典重用,多年在六安、廬州一帶與農民軍抗衡,還曾與黃得功一起曾在潛山大敗張獻忠。

之後,因功被擢為總兵。

四鎮中,劉良佐爵位最低、實力最不起眼,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竟然是這四位梟雄中,唯一得以善終的人。

南明覆亡後,劉良佐投降了滿清,一直活到康熙初年,吳三桂起兵叛清的前幾年,他在家鄉壽終正寢。

劉澤清

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人沒送外號。

據記載,這位劉爺生得唇紅齒白、皮膚細膩,乍一看像個讀書人。而其實,他真是一個讀書人。隻不過因為殘忍好殺而被朝廷除名,禁止參加科舉考試。走投無路之下,隻好通過考武舉,在遼東謀了個低級軍官的職位。

憑著在槍林劍雨中一刀刀的搏殺,劉澤清的官銜也一級級上升,崇禎六年,升任總兵,崇禎十七年三月,受封東平伯。

但劉澤清的心中,一直沒有泯滅那個當文人的美好理想。鑒於他早年讀過幾年半吊子書,登科夢又無情破碎,平時吟個詩作個對,自娛一下倒可以理解。但把成為一名文人當成自己的追求,就操蛋了。

有一天,劉澤清擺了一桌盛宴請客,酒酣耳熱之際,自然壓抑不了泉湧的文思,於是提筆揮毫,作了首詩。

賓客不敢拂他的麵子,紛紛交口讚譽,惟獨他的叔叔劉孔和一言不發。

劉澤清不爽了,他問,這詩如何?

劉孔和說:“國家舉淮東千裏付足下,但不聞你北向發一矢以抗敵!詩即精工,何益國事?況且,你作詩還未必精工!”說完,一拂袖子,頭也不回的走了。

劉澤清當文人的夢想自此徹底如肥皂泡般破滅,一怒之下,他用弓弦勒死了這位叔叔。

極度的沮喪,帶來極度的怨憤。後來的他,對文人產生了難以想象的排斥心理,類似於怨婦的心境,甚至當著皇帝的麵說出“祖宗天下,為白麵書生壞盡”的話。

盡管劉澤清為自己不能成為文人而忿忿不平,放了不少狠話,但與其他三鎮不同,在定策的風波中,他最初是站在東林黨這邊的。

其實在劉澤清心中,擁立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向知識分子靠攏,如何與他們保持一致。如此看來,為了當知識分子,劉總兵也算用心良苦。

按理說,駐紮一方的堂堂總兵,如此迎合自己,東林黨人再不賞臉,實在說不過去。大家都給朝廷打工,給個台階也就下了。

然而在這些清流的觀念裏,一個總兵隻要在外麵站好崗就成,沒資格在朝堂上大放厥詞。他們對主動**的劉澤清,隻留下了一個冰冷的屁股。

既然不給臉,那就撕破臉吧。麵對東林黨的輕蔑眼神和馬士英的頻送秋波,劉澤清終於放棄了自己的文人夢想,成為擁立小福王的另一個支持者。

四鎮介紹完畢,那麼,弘光朝廷能在他們的保衛之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把南明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麼?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