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淮河以北地區,是齊國屬地。
宋地:今江蘇銅山、河南商丘、山東曲阜之間的地區,為齊所吞並。
楚欲得淮北,魏欲得宋,皆為齊所占領。
中國古代文學·《戰國策》29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①,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②,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③。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④,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⑤,故鼎反於曆室⑥,齊器設於寧台⑦,薊丘之植⑧,植於汶篁⑨,自五伯以來êIR,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誌,以臣為不頓命êIS,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êIT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êIU,收八百歲êVI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êIW,施及萌隸êIX,皆可以教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êIY,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êIZ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êI[;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êJR,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êSJ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êJT,故入江而不改êUJ。”“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êVJ毀辱之非,墮êWJ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顧反命:剛回來複命,言神速。反:通“返”。①河北:黃河以北地區。②濟上:凡言某水上,皆指水北。濟水之上,指山東北部地。③莒:今山東省莒縣。④大呂:鍾名。元英:燕國宮殿名。⑤故鼎:指齊國掠奪的燕鼎,複歸燕國。曆室:燕國宮殿名。⑥寧台:燕國宮殿名,在今河北省宛平縣。⑦薊丘:燕國都城,今河北省宛平縣、北京市西南。⑧汶篁:齊國汶水邊的竹田。⑨五伯: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êIR閭、越王勾踐。
不頓命:不辜負使命。頓猶墜。êIS蚤:通“早”。êIT夷:平定。萬乘:一萬輛兵車,指大國。êIU八百歲:齊國建國於西周初年(約前1066),至齊湣王敗於燕昭王,曆經約八百年。êIV庶孽:非正妻所生的子女。庶孽容易作亂,應使之順從。êIW施:施展、給予。萌隸:指百姓。萌:通“氓”。教令推行到百姓和徒隸。êIX善作者:善於開創事業的人。善成:善於守業。êIY伍子胥:即伍員,春秋時楚國人,因開罪楚平王而逃亡吳國,吳王闔閭伐楚,伍子胥為之謀劃,五戰êIZ五捷,後遭讒害,被新君吳王夫差賜死。
遠跡:在遠方留下足跡,指長途伐楚。郢:楚國都城,今湖北省江陵西北。êI[êJRêJSêJTêJUêJVêJW鴟(chī)夷:皮革製的口袋。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屍體被夫差以鴟夷相裹投入江中。
先論:預見。指伍子胥認為吳不滅越則越將滅吳的預見。
量:氣量。
不改:《史記·伍子胥傳》作“不化”,《索隱》:“言子胥怨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為波濤之臣也。”離:通“罹”,遭受。
墮:敗壞。
30大學語文“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①;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②。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一、知識鏈接?樂毅報燕王書前傳燕王噲當國之時幹了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獨一無二的事,就是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自己對子之稱臣,於是,國內大亂,太子平、將軍市被聚眾作亂,中山國、齊國也乘機攻燕。噲死於這場戰亂中,之後趙國送燕公子職入燕為王,即為燕昭王。
昭王即位後用厚禮招聘賢人,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聯合趙、楚、韓、魏諸國攻齊,樂毅攻破齊國,占領齊國七十多城。燕國還向南進軍,攻占了中山國許多地方。燕昭王使燕國躋身於列強之列,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79年,昭王因病去世,子繼位,為燕惠王,此時樂毅尚率軍在齊國境內,惠王派騎劫代樂毅,樂毅奔趙。齊人大破燕軍,殺死騎劫。燕惠王因而寫信給樂毅,希望樂毅回燕國相助,樂毅寫了《報燕王書》作答。
?蘇軾《樂毅論》掃一掃可見蘇軾《樂毅論》原文二、點評輯要●評《戰國策》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按:此處疑脫字,故下空一格)。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漢·劉向《戰國策書錄》)《國策》,史家流也。其文辯博,有煥而明,有婉微,有約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漢稱為《戰國策》,雜以短長之號,而有蘇、張縱橫之說。學者諱之置不論,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記一時事辭,善惡必書,初無所決擇。楚曰檮杌,書惡也。魯曰《春秋》,善惡兼也。司馬交絕不出惡聲:即使友情斷絕也不說對方的不是。①不潔其名:指不毀其君而自潔。②中國古代文學·《戰國策》31《史記》、班固《漢書》,有《佞幸》等列傳,學者豈以是為不正,一舉而棄之哉?
(宋·鮑彪《戰國策注序》)周衰,列國兵爭,始重辭命,然猶出入《詩》《書》,援據遺《禮》,彬彬焉先王流風餘韻存焉!
壞爛而莫之存者,莫勝於戰國。當時之君臣,惴惴然惟欲強此以弱彼;而遊談馳騁之士,逆探巧合,強辯深語,以鬥爭諸侯,矜讋妻子。雖其計不可行,言不可踐,苟有欲焉,無不售也;苟有隙焉,無不投也。卒之諸侯不能有其國,大夫不能有其家,而蘇秦之屬不旋踵,勢敗而身僨。由此觀之,非循末沿流,不知其本故耶?
(元·陳祖仁《戰國策校注序》)●評《樂毅報燕王書》善讀此文者,必能知其為諸葛《出師》之藍本也。其起首、結尾,比《出師》更勝無數倍。
(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三、旁觀博覽1.漢·劉向集錄,範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宋·姚宏,鮑彪等注:《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3.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4.朱本軍:《政治遊說戰國策譯讀》,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四、思考練習1.中國曆史上常稱“伴君如伴虎”,請列舉一個例子,用複流程圖展示“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及影響。
2.從本文來分析樂毅得以善終的原因。
3.將“臣聞賢明之君”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注意保留文中謙敬坦蕩的文字風格。
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軻,今山東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曾遊曆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曆時20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最後他退居講學,“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夫子加齊之卿相①公孫醜②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③,得行道焉④,雖由此霸王⑤,不異矣⑥。如此,則動心否乎⑦?”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⑧。”曰:“是⑨不難,告子êIR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êIS?”選自《孟子·公孫醜上》。①公孫醜:公孫,姓;醜,名。孟子弟子,齊國人,有政事之才。②夫子:指孟子。加:被任命,處在其位。卿相:公卿宰相。③行道: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④雖:即使。霸王:成為霸主或君王。⑤不異:不異於(古之霸王),即以卿相之位行霸王之事。⑥動心:因為畏懼艱難而心有所動。⑦孟賁:古代勇士之名。⑧是:這。⑨告子:名不害,與孟子同時而年長於孟子,曾受教於墨子。êIR道:方式方法。êIS中國古代文學·孟子33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①,不膚撓②,不目逃③,思以一豪挫於人④,若撻之於市朝⑤,不受於褐寬博⑥,亦不受於萬乘之君⑦;視刺⑧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⑨諸侯,惡聲至êIR,必反之êIS。孟施舍之所養勇也êIT,曰:‘視不勝,猶勝也êUI;量敵而後進êIV,慮勝而後會êIW,是畏三軍者也êIX。舍豈能為必勝哉êYI?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êZI,北宮黝似子夏êI[。夫二子之勇êJR,未知其孰賢êJS,然而孟施舍守約也êJT。昔者曾子謂子襄曰êUJ:‘子好勇乎êJV?吾嚐聞大勇於夫子矣êJW。自反而不縮êXJ,雖褐寬博,吾不惴焉êYJ;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êJZ。’孟施舍之守氣êJ[,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北宮黝:複姓北宮,名黝。養勇:培養勇氣的方式方法。①膚撓:肌膚受到刺激而有所舉動。撓:退卻。②目逃:眼睛遇到刺激而逃避。③以:因為。豪:通“毫”,指毛發。挫於人:受人挫傷,此指被人拔去一根毛發。④撻:受到鞭打。市朝:集市之類的眾人聚合之處。⑤受於:受辱於。褐:粗布衣服。褐寬博:粗布做成的寬大衣服,此指地位貧賤的人。⑥萬乘之君: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君主。⑦刺:此指刺殺。⑧無嚴:不畏懼。嚴:畏懼。⑨惡聲至:有人對他說出不好的言辭。êIR反之:還報對方,即“以牙還牙”。êIS孟施舍:即上文所指的孟賁。所養勇:指養勇的方式方法。êIT猶:好比。êIU量敵:料敵,估量敵人的強弱。進:前進。êIV慮勝:與“量敵”互文,想好取勝之道。會:交手。êIW是:這。畏三軍:指畏懼強大的敵軍。êIX舍:即孟施舍。豈能:怎能。為必勝:算準一定取勝。êIY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êIZ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êI[夫:此。二子:指北宮黝和孟施舍。êJRêJSêJTêJUêJVêJWêJXêJYêJZêJ[其:他們。孰:誰。
守約:簡約,守住要點。
謂:對某人說。子襄:曾子弟子。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好:偏好,嗜好。
嚐:曾經。夫子:此指孔子。
自反:自我反思。縮:直,符合正義。
不惴:不使人驚恐。
往:前往,勇往直前。
守氣:能夠守住勇氣。
34大學語文一、知識鏈接?《孟子》儒家經典著作,一書7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民為本、王霸之辨、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成書約在戰國中期。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一書35000多字,理論精粹宏博,文字雄健優美。
二、點評輯要●評《孟子》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士大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誌勵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
(漢·趙岐《孟子注》)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唐·韓愈《韓昌黎集·原道》)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宋·程頤《伊川文集》)人皆可以為堯舜一語,此孟子繼往聖開後學一大節目。
(清·黃宗羲《孟子師說·曹交章》)孔子不可知,欲以知孔子,莫若假途於孟子。
(近代·康有為《孟子微》)孟子之道,在本質上為一由本而末,由內而外,亦由末反本,攝外於內之一道。人之行於此道,亦同時為人之自別於禽獸,自盡其與禽獸異之心性,以使其心之誌向上興起之道。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評《知言養氣章》知言養氣,雖是兩事,其實相關,正如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之類。若知言,便見得是非邪正。義理昭然,則浩然之氣自生。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凡人之動心與否,固在其加卿相行道之時也。枉道事人,曲學阿世,皆從此始矣。我四十不動心者,不動其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不為之心也。
(清·顧炎武《日知錄》)不動心,即大學之正心。不為外物所誘,則心能正,如北辰居其所。
(清·宋翔鳳《孟子趙注補正》)中國古代文學·孟子35三、旁觀博覽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
2.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5.林鎮國編著:《儒者的良心———孟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版。
四、思考練習1.“不動心”三個字,在儒家、佛教裏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試繪製一張雙重氣泡圖進行比較說明。
2.試比較北宮黝與孟施舍的養勇、孟施舍與曾子的守約有什麼不同。
3.“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根據曆代史料,寫一個踐行以上句意的人物故事。
司馬遷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史學家司馬談之子。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曆史。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史記》,開創了用紀傳體著述曆史的先聲。
史記·項羽本紀(節選)①項籍者,下相人也②,字羽。初起時③,年二十四。其季父④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⑤,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⑥。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⑦。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⑧,去⑨;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êIR。項梁嚐有櫟陽逮êIS,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êIT,以故事得已êIU。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史記》共12本紀,將項羽列入本紀足見司馬遷對項羽曆史地位的肯定。①下相:秦縣名,縣治在今江蘇省宿遷市。②初起時:開始起兵時。項羽初起兵時間在秦二世元年(前209)。③季父:叔父。④項燕:楚國名將,曾擊破秦將李信二十萬大軍。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將王翦率軍六十萬擊⑤楚,虜楚王,項燕立昌平君為王。次年,王翦擊破楚軍,昌平君死,項燕自殺。
戮:殺。指項燕與王翦作戰,兵敗自殺。⑥項:秦縣名,縣治在今河南項城東北。先秦人常以所在地名為姓,如陳、蔡等。⑦學書:指認字。⑧去:舍棄。⑨竟:終。êIRêIS櫟(yuè)陽逮:因犯罪而被櫟陽官府逮捕。櫟陽:秦縣名,縣治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êIT蘄(qí):秦縣名,縣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獄掾(yuàn):獄吏。掾為佐貳官吏的通稱。抵:送達。
此句謂求蘄縣獄吏曹咎寫了封信給櫟陽獄吏司馬欣。
因為這個緣故事情得以了結。已:了結。êIU中國古代文學·司馬遷37吳中①,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②。每吳中有大徭役③及喪,項梁常為主辦④,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⑤,以是知其能⑥。秦始皇帝遊會稽⑦,渡浙江⑧,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⑨,族矣êIR!”梁以此奇籍êIS。籍長八尺餘êTI,力能扛鼎êIU,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êIV。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êWI。其九月,會稽守通êIX謂梁曰:“江西皆反êIY,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êIZ。”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êI[籍持劍居外待。梁複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êJR,梁眴êJS籍曰:“可行矣!êJT”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êUJ。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êJV。一府中皆慴伏êJW,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êJX,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êJY,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êJZ。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①出項梁下:不及項梁。②大徭役:指大規模差使。③主辦:主持。④陰:暗中。部勒:組織,部署。⑤以是知其能:因此大家了解到項梁過人的能力。⑥會(kuài)稽:秦三十六郡之一,在今蘇南、浙江一帶,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⑦浙江:錢塘江的舊稱。⑧毋妄言:不要瞎說。⑨族:滅族。êIR奇籍:認為項藉不同凡俗。奇:以為特異。êIS八尺餘:約相當於1.90米。漢尺一尺為今23厘米。êITêIU扛(gāng)鼎:舉鼎。
吳中子弟:指吳地的土著人家子弟。憚:害怕。êIV陳涉:即陳勝。大澤:鄉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劉村集。êIW通:殷通,當時為會稽郡代理郡守。êIX江西:長江從九江到南京的一段,由西南流向東北,古人因稱今皖北一帶並淮河下遊為江西,因稱êIY皖南、蘇南一帶為江東。
桓楚:楚國將領。êIZ誡:吩咐。êI[須臾:一會兒。êJR眴(shùn):使眼色。êJS可行矣:可以行動了。這裏是雙關語。êJT印綬:指官印。綬:穿係印紐的帶子。êJU數十百人:數十人,乃至上百人。êJV慴(zhé)伏:因恐懼而屈服。êJW故所知豪吏:從前所結識的有勢力的官吏。êJX下縣:指會稽郡所轄各縣。êJY校尉、候、司馬:泛指將軍以下各級軍官。校尉地位在將軍下,候地位次於校尉,司馬為軍中主管司êJZ法的官。
38大學語文某喪,使公主①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②。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③,徇下縣④。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⑤,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⑥,拜梁為楚王上柱國⑦。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⑧,使使欲與連和俱西⑨。陳嬰者,故東陽令史êRI,居縣中,素信謹êIS,稱為長者êIT。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êIU,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êIV,異軍蒼頭特起êWI。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嚐聞汝先古之有貴者êXI。今暴êYI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êIZ。”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ê[I。凡六七萬人,軍下邳êJR。
……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êSJ,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êJT,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êJU。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êJV,大破秦軍,斬李由êJW。還攻外黃êJX,外黃未下。
主:主辦。①伏:通“服”。②③
裨(pí)將:副將。
徇(xùn):鎮撫。④徇:巡行。陳王:指陳涉。廣陵:秦縣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⑤矯:假托。⑥上柱國:楚武官名,地位僅次於令尹。⑦東陽:秦縣名,縣治在今安徽省天長市西北。⑧使使:派使者。西:向西行。⑨令史:縣令屬下的小吏。êIR信謹:誠實恭謹。êIS長者:忠厚老成的人。êIT無適用:沒有合適的人選。êIU便:即,就。êIV異軍蒼頭特起:建立一支獨特的軍隊,以青布裹頭,以顯示與眾不同。êIW先古:上世,祖上。êIX暴:突然。êIY世所指名:指為世人所注目。êIZ黥布:即英布,項羽的猛將,後投劉邦,封淮南王,因謀反被殺。蒲將軍:史失其名。êI[êJR下邳(pī):秦縣名,縣治在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北。
城陽:秦縣名,縣治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東北。êJSêJTêJUêJVêJWêJX濮陽:秦縣名,縣治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
定陶:秦縣名,縣治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西北。
略:攻取。雍丘:秦縣名,縣治在今河南杞縣。
李由:前丞相李斯之子,時為三川郡守。
外黃:秦縣名,縣治在今河南省杞縣東北。
中國古代文學·司馬遷39項梁起東阿,西,比①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②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③,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④,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⑤,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⑥。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⑦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⑧,章邯軍其南,築甬道⑨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êIR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êIS,以其父呂青為令尹êIT,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征êUI,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êIV;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範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êIW。行至安陽êIX,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êYI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êIZ,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ê[I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êRJ。夫被堅執銳êJS,義不如公;坐而運比:等到。①益:逐漸。②高陵君顯:高陵君是封號,顯為人名。③陳留:秦縣名,縣治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④軍:駐紮。彭城:秦縣名,在今江蘇省徐州市。⑤⑥
碭(dàng):秦縣名,並為碭郡治所,在今安徽省碭山南。
趙歇: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王族後裔。⑦巨鹿:秦縣名,當時亦為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平鄉西南。⑧甬道:兩側築牆為屏障的通道。⑨之:到。êIR司徒:古代掌教化的官。這裏可能是虛號。êIS令尹: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êIT征:征兆。êIU上將軍:軍隊的主帥。êIV卿子冠軍:當時楚軍對最高統帥宋義的稱呼。卿子:對男子的尊稱,與稱公子含義近似。êIW安陽:古邑名,在今山東省曹縣東南。êIX“夫搏牛”句:意思是攻擊牛的虻,不能用來破(牛身上的)虱子。比喻楚軍的主要目標是擊秦,而不êIY在於攻破包圍巨鹿的章邯。虻(méng):牛虻。蟣虱:虱子。蟣為虱卵。
罷:通“疲”,疲勞。êIZ鼓行:擊鼓而行。指大張旗鼓地進軍。êI[先鬥秦、趙:讓秦、趙先打起來。êJR被:通“披”。被堅執銳:披上堅固的盔甲,手持銳利的兵器,指衝鋒陷陣。êJS40大學語文策①,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②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③,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④,飲酒高會⑤。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⑥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⑦,軍無見糧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⑨,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êIR,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êIS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êIT,非社稷êUI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êIV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êIW,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
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êIX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êIY、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
戰少利êIZ,陳餘複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ê[I,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êJR,無一還心êSJ。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êTJ,莫敢縱兵êUJ。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êJV。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êJW。於是已破秦軍,項運策:運籌。①很:指不服從命令。②強:倔強,固執。以上幾句,都暗指項羽。③無鹽:秦縣名,縣治在今山東東平東南。④高會:盛大宴會。⑤戮力:合力。⑥芋菽:薯類和豆類。⑦見糧:現糧。見:通“現”。⑧因趙食:憑借趙地,取糧而食。⑨新造:新建立。êIR埽(sǎo)境內:指傾楚地之兵。埽:通“掃(掃)”。êIS徇:曲從。êIT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穀神,是國家的象征。êIU陰令:密令,暗中命令。êIV枝梧:指抵觸、不服從。êIW假:代理。êIX當陽君:黥布的封號。êIY少利:稍有進展。êIZêI[甑(zèng):瓦器,用以蒸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