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9.74%9.82%總體來看,除了建築業和其他服務業以外,農林牧副漁業是西南地區碳足跡占比較高的主要部門。

()西北地區。

8西北地區各省域碳足跡總量最高的個部門見表。

54.9表西北地區碳足跡總量最高的個部門單位:4.95%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部門比例部門比例部門比例部門比例建築業建築業建築業建築業40.7830.5231.0937.63其他服金屬冶煉其他服其他服務務業26.28及製品業20.11務業21.34業27.31農林牧副其他服務農林牧副石化工業漁業6.08業19.7513.74漁業9.2745續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部門比例部門比例部門比例部門比例金屬冶煉交通運輸電力工業石化工業及製品業6.08和郵政業5.857.606.64通用專用農林牧副電力工業設備製造電力工業5.99漁業5.396.346.41業

甘肅:建築業碳足跡部門占比最高,達到。其次是其他服務業,40.78%占比為。甘肅省資源豐富,資源性產業較為發達,農林牧副漁業、金26.28%屬冶煉及製品業、電力工業碳足跡占比較高,占比均在左右。

6%青海:建築業碳足跡占比最高,占比。其次是金屬冶煉及製品30.52%業,占比達到,其他服務業占比為。除此以外,交通運輸和20.11%19.75%郵政業和農林牧副漁業,碳足跡占比分別為和。

5.85%5.39%寧夏:寧夏是我國煤炭大省域之一,重點發展以煤化工產品化肥、焦炭等為主的石化產品,因此,除了建築業和其他服務業外,石化工業碳足跡較高,占比達到。同時,電力工業和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也是其碳足13.74%跡的主要來源,占比分別為和。

7.60%6.34%新疆:在各部門中,建築業碳足跡最高,碳足跡占比為,其他服37.63%務業其次。同時,新疆是我國農產品的重要產區之一,農林牧副漁業碳足跡占比為。新疆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石化工業比較發達,其碳足跡占比9.27%為。

6.64%總體來看,除了建築業和其他服務業以外,農林牧副漁業和電力工業是西北地區碳足跡來源的主要部門。

不同類型碳排放部門的區域分布4.2.2表列出了碳足跡占比比較高的個部門省域分布狀況,可以看出4.108不同部門碳足跡空間分布特征。個高碳足跡部門分別是建築業、其他服務8

業、電力工業、食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農林牧副漁業、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

46表各省域碳足跡占比較大的部門分布4.10部門省域建築業天津、海南、新疆、重慶、雲南、甘肅、浙江、廣東、四川、江(部門占比以上)蘇、江西35%其他服務業北京、貴州、新疆、吉林、甘肅、黑龍江、湖南、河北、河南、湖(部門占比以上)北、寧夏、遼寧、雲南、上海20%電力工業內蒙古、福建、廣東、湖北、四川、廣西、安徽(部門占比以上)8%食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陝西、天津、山東、黑龍江、雲南、內蒙古、廣西、河北(部門占比以上)8%農林牧副漁業海南、貴州、廣西、雲南、新疆、湖南、四川、陝西、甘肅(部門占比以上)6%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河南、江蘇、遼寧、山東、浙江、河北、上海、天津、北京、寧(部門占比以上)夏、湖北5%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吉林、重慶、天津、廣西、湖北、浙江、上海、陝西(部門占比以上)5%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江蘇、天津、廣東、上海、山西、山東、北京、安徽、福建(部門占比以上)5%建築業碳足跡占比最高,平均占比,部門占比以上的省域33.79%35%有個。其主要原因是固定資本形成主要來自建築業,建築業對滿足投資11需求的貢獻最大。建築業的中間投入主要是鋼材、水泥、金屬等,這些都是高能耗部門的產品,其引發的間接碳排放非常高,最終導致部門碳足跡高。

其次是其他服務業,其碳足跡平均占比,部門占比超過的省域20.80%20%有個。服務業是滿足消費需求的主要部門,碳足跡占比也比較大。接下14來是電力工業、食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農林牧副漁業、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這些部門既滿足於消費需求,又可以滿足投資需求,碳足跡占比在之間。農林牧副漁業和食3%~6%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而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等製造業碳足跡占比較大省域則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

474.3我國省域碳足跡的能源結構分析碳足跡能源結構靜態分析4.3.1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能源消耗總量巨大,同時中國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煤炭產生碳足跡所占比例一直在左右,石油產生碳80%足跡比例在左右,而天然氣產生碳足跡比例很小,約占左右。

16%3%從各省域來看(圖、圖),省際差異較大。煤炭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4.44.5域是山西、雲南、貴州、內蒙古、廣西、安徽、河北和河南,年和年其煤20022007炭碳足跡占比均在以上。這些省域主要位於黃河中遊地區和西南地區,90%其中一些省域是煤炭大省,比如山西、內蒙古和貴州等,它們屬於中國煤炭產地,工業部門中煤炭行業占很大比例,所以高耗能產業比重高。山西年和2002年煤炭產生的碳足跡均占到以上,而石油碳足跡占比不到,天然200798%1%氣碳足跡占的比例更少。內蒙古年和年煤炭產生的碳足跡均占到20022007以上,而石油碳足跡占比左右,天然氣碳足跡占比左右。另一些省97%2%1%域是煤炭大省的周邊省域。因為交通運輸對煤炭的區域消費製約性較強,地區本身或者周邊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必然對煤炭的消費量會更大,煤炭碳足跡占比高。這也就決定了與煤炭豐富產區及鄰近地區煤炭碳足跡占比高,而遠離煤炭產區的煤炭碳足跡占比低的布局,比如海南。煤炭碳足跡占比較小而石油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位於東北地區和沿海地區。這些省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東北地區省域,它們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比如東北油氣區有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等;二是全國性的中心城市及沿海地區省域,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憑借其港口優勢,通過水上交通對石油進行了大量進口。同時,這些地區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能源消費較快增長,清潔能源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碳足跡占比較小而天然氣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位於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天然氣碳足跡占比明顯高於中部地區,並且大體呈現由西至東再至中的逐步衰減。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西部天然氣資源豐富,中東部地區天然氣匱乏。

由於天然氣的能源使用效率較高,並且碳排放係數較低,因此我國采取了西氣48東輸的區域能源補給策略。總而言之,我國省域碳足跡能源結構的差異與其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

碳足跡能源結構動態分析4.3.2從圖和圖還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年煤炭對4.44.52007於碳足跡的貢獻比例已經有所減少,煤炭碳足跡占比分別減少了、4.403.30和個百分點。以北京為例,北京碳足跡中煤炭所占比例由年的1.572002降低到年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在經濟生產、生活能源62.53%200758.13%供應等方麵推廣相對優質的清潔能源石油和天然氣來替代煤炭。盡管如此,北京依然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其人均碳足跡仍然在我國省域中排在前列,對於其對能源結構的調整還有很工作要做。

圖年各省域碳足跡能源構成4.42002圖年各省域碳足跡能源構成4.52007494.4小結()我國各省域的碳足跡總量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碳足跡主要分布1

在東部經濟比較發達且經濟規模比較大的省域,碳足跡較低的省域大多是經濟規模較小、能源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省域,我國各省域的碳足跡分布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特征。

()人均碳足跡較大的省域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地區,部分2

省域分布在黃河中遊地區和西北地區;人均碳足跡較低的省域主要位於長江中遊地區、西南地區以及西部地區。我國人均碳足跡的空間格局特征與區域稟賦特征及地區經濟發展格局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碳足跡強度較高的省域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黃河中遊地區、西南3

地區和西北地區,而東部沿海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碳足跡強度較小。碳足跡強度高低與工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區域投資推動密切相關。

()碳足跡占比最高的部門是建築業,其主要原因是固定資本形成主要4

來自建築業,其中間投入主要是鋼材、水泥、金屬等都是高能耗部門的產品,其引發的間接碳排放非常高,最終導致部門碳足跡高。其次是其他服務業,因為它是滿足消費需求的主要部門,碳足跡占比也較大。

()從碳足跡占比較大的部門的區域特征來看,建築業和其他服務業碳5

足跡占比區域特征不夠明顯,農林牧副漁業和食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而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等碳足跡占比較大省域則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

()碳足跡能源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布格局。煤炭碳足跡占比較6

大的省域主要位於黃河中遊地區和西南地區。石油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位於東北地區和沿海地區。天然氣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位於西部地區,大體呈現由西至東再至中的逐步衰減格局。

50第5章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分析為了探討我國省域碳足跡的影響因素,本章運用結構分解方法()SDA分析我國省域碳足跡變動的影響因素。通過對分析結果的解讀,得出我國各省域碳足跡變動影響因素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5.1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模型()結構分解方法原理。

1結構分解分析(,簡稱)是近年來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SDA投入產出分析領域主流的分析工具,它主要通過將因變量的變動分解為有關獨立自變量變動的和,從而測算自變量變動對因變量變動貢獻的大小。

例如:一個經濟變量X的增減是由變化的A、B兩個因素組成:XAB=

對不同時期有:XAB,XAB0=001=11其中,下標,分別表示基準期和計算期。則兩個時期X的變動可以01表示為:XXXABAB(A)BA(B)(A)(B)Δ=1-0=11-00=Δ0+0Δ+ΔΔ一般把(A)B稱為A因素變動對B的初始影響,把A(B)稱為BΔ00Δ因素變動對A的初始影響,而把(A)(B)稱為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

ΔΔ如果相互影響項不單獨列出,而是合並到某個因素的初始影響中去,就會有兩種合並方式,即51X(A)BA(B)(A)(B)(A)BA(B)Δ=Δ0+0Δ+ΔΔ=Δ1+0Δ或X(A)BA(B)(A)(B)(A)BA(B)Δ=Δ0+0Δ+ΔΔ=Δ0+1Δ根據上麵的兩種合並方式,(A)B和(A)B都可以表示自變量AΔ0Δ1的變化對因變量X的變化的影響,這就出現了測算結果不唯一的情況;上麵兩個式子的分解結果是把因變量X的變化分成了(A)B和A(B)或者Δ10Δ(A)B和A(B),都是以不同時期(基準期和計算期)的A和B為權重,Δ01Δ造成因素權重不具有可比性。有學者(李景華,)提出的加權平均分解2004法解決了上述問題,但是雖然該方法在理論上比較完善,但是計算量非常大。因此,在此考慮使用兩極分解法,它是一種比較簡便而又直觀的方法。

()碳足跡總量結構分解。

2由前麵的分析可知,碳足跡模型為:PcAcLYy=

利用分解法,碳足跡變化量PcPG可以分解為:SDAΔPc1(AcLYy,AcLYy,)(.)Δ=Δ11+Δ00512

1(Ac,LYy,Ac,LYy,)(.)=0Δ1+1Δ0522

1(Ac,LYyAc,LYy)(.)=00Δ+11Δ532

式(.)表示碳直接消耗係數變化造成碳足跡變動的效果,即碳排放技51術效應。式(.)表示直接消耗係數變化造成碳足跡變動的效果,即生產技52術效應。式(.)可表示最終需求變化造成碳足跡變動的效果,即最終需求53效應。碳排放技術效應和生產技術效應統稱為技術效應。其中最終需求對於碳足跡的影響又可以分為消費需求因素(Yw)、投資需求因素(Yk)和淨流出因素(YemDem),所以碳足跡變動Pc又可以分解為:Δ

Pc1(AcLYy,AcLYy,)碳排放技術效應Δ=Δ11+Δ002

1(Ac,LYy,Ac,LYy,)生產技術效應=0Δ1+1Δ02

1(Ac,LYwAc,LYw)消費需求效應=00Δ+11Δ2

521(Ac,LYkAc,LYk)投資需求效應=00Δ+11Δ2

1(Ac,LYemAc,LYem)淨流出效應=00Δ+11Δ2

了解各影響因素貢獻的相對值,可以計算各個影響因素的貢獻率。貢獻率指影響因素的貢獻值和碳足跡變化值之比。例如令f(Ac)表示碳排Δ

放技術效應的貢獻值,則排放技術效應的貢獻率r(A)為:Δ

f(Ac)r(A)ΔΔ=PcΔ

同樣可以定義f(L)、f(Yy)、f(Yw)、f(Yk)、f(Yem)分別為ΔΔΔΔΔ生產技術效應的貢獻值、最終需求效應的貢獻值、消費需求效應的貢獻值、投資需求效應的貢獻值和淨流出效應的貢獻值。r(L)、r(Yy)、r(Yw)、ΔΔΔr(Yk)、r(Yem)分別為生產技術效應的貢獻率、最終需求效應的貢獻率、消ΔΔ費需求效應的貢獻率、投資需求效應的貢獻率和淨流出效應的貢獻率。

5.2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結果運用碳足跡總量結構分解模型,對—年碳足跡變動影響因素20022007進行分解,結果見表和表。

5.15.2表—年我國省域碳足跡分解結果(貢獻值)單位:萬噸5.120022007效應分解碳足跡總量效應分解最終需求效應碳排技生產技最終需消費需投資需淨流出地區術效應術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效應遼寧東北-405031721494562618806-122吉林地區-6053-107720912979012797-1675黑龍江-3065909894130535738150北京北京-1188697361401764098800-1193天津沿海304427380412753625-1095河北地區-1723115288236441253412461-1351山東-7366122851884875349436187853續表效應分解碳足跡總量效應分解最終需求效應碳排技生產技最終需消費需投資需淨流出地區術效應術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效應東部上海-79664041916228158537-2190沿海江蘇-102074610249381035317791-3206地區浙江-113947734227691132117161-5713南部福建-7163624420510513488-335沿海廣東-10319412315829591480061908地區海南-1803772304511261163756山西黃河-153004867229035367131074428河南中遊-143149181378249199988-1124陝西地區-77344121886345167390-3043內蒙古-4141-1436164823777105142191安徽長江-1891241510997743212481-8916湖北中遊-4221-12016596505911239298湖南地區-2824611096659029325-4260江西-48282974811174438170-7502廣西-818245111231545307008778重慶西南-669868614597517011248-1821四川地區1270265789247015669-2478貴州-1005843161278352597330194雲南-677824621500292379697-3933甘肅-16391558511337013889-2477西北青海-40562022305812501481327地區寧夏-78652429880943796498-2069新疆-5111252289402730536784354表—年我國省域碳足跡分解結果(貢獻率)單位:5.220022007%效應分解碳足跡總量效應分解最終需求效應碳排技生產技最終需消費需投資需淨流出地區術效應術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效應遼寧東北-28.7922.55106.2444.5162.60-0.86吉林地區-43.92-7.81151.7471.0492.85-12.16黑龍江-45.1713.39131.7845.0084.572.21北京北部-100.1782.05118.1354.0174.16-10.05天津沿海6.709.4183.8928.1279.93-24.15河北地區-79.4070.45108.9557.7657.42-6.23山東-30.9951.6979.3031.7039.707.90東部上海-152.1077.15174.9553.75163.01-41.81沿海江蘇-52.7723.84128.9453.5391.98-16.58地區浙江-59.6340.48119.1559.2589.81-29.90南部福建-10.0750.9559.1214.7849.04-4.71沿海廣東-107.1342.81164.3261.4083.1119.81地區海南-89.5438.33151.2155.9257.7437.55山西黃河-122.6839.03183.6543.04105.1035.51河南中遊-8.2928.4879.8128.4857.84-6.51陝西地區-147.2978.49168.8086.00140.75-57.95內蒙古-37.98-13.17151.1534.6496.4220.09安徽長江-16.4220.9795.4564.50108.33-77.39湖北中遊-34.45-0.98135.4341.2891.722.43湖南地區-2.534.1498.3952.9683.66-38.22江西-77.1747.53129.65118.96130.59-119.9055續表效應分解碳足跡總量效應分解最終需求效應碳排技生產技最終需消費需投資需淨流出地區術效應術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求效應效應廣西-94.6652.19142.4752.4081.079.00重慶西南-78.037.99170.0360.22131.02-21.21四川地區13.472.8183.7249.8760.14-26.29貴州-142.8661.30181.5574.70104.112.75雲南-63.4323.04140.3986.4490.75-36.81甘肅-32.5730.97101.6073.5577.28-49.22西北青海-396.20197.49298.72122.09144.7131.91地區寧夏-233.2072.02261.19129.85192.68-61.35新疆-80.4839.72140.7642.9984.5113.275.3我國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技術效應分析碳足跡總量變動的技術效應包括碳排放技術效應和生產技術效應,碳排放技術效應表示的是碳排放係數變化對碳足跡總量的影響,反映的是碳排放技術水平的變動;生產技術效應表示直接消耗係數的變化對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反映的是部門之間的生產技術聯係。

碳排放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3.1碳排放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影響見圖。可以看出,各省域之5.1間的碳排放技術效應存在明顯的差異。除了天津、四川外,其他省域的碳排放技術效應均為負值,即為減排效應。碳排放技術變動的減排效應最大的是河北,其次是山西,接下來的是北京、浙江、廣東、江蘇等東部經濟發達省域,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發展程度與減排技術有一定的關聯。相比之下,湖南、福建、河南、甘肅等中西部省域和東北地區省域的碳排放技術的減排效應較小。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經濟欠發達,在減排方麵的技術投入不夠,從而阻礙了碳減排目標的實現。因此,通過節能減排技術的提升與應56用是抑製碳足跡增長的重要措施。

圖碳排放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1生產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3.2生產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影響見圖。可以發現,大部分省域5.2的生產技術效應為正,說明生產技術提升對碳足跡總量增加有推動作用,不過貢獻率相對較低。伴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增長規模不斷增加,生產中需要投入的能源也會增加,所以碳足跡也會隨之增加。在各省域中,河北的生產技術增排效應最為明顯,其次是山東、北京和浙江。內蒙古、吉林、湖北等地區的生產技術效應為負值,說明生產技術效應使得碳足跡減少。生產技術效應為正值的地區意味著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產品對物質資源特別是能源消耗的依賴程度較大,應該加強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結構的優化。

圖生產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2575.4最終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分析最終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影響的分解結果見圖。結果顯示,5.3最終需求效應對省域碳足跡的貢獻值均為正,意味著最終需求的變動對省域碳足跡的增加有促進作用,且貢獻率較高。吉林、河北、江蘇、浙江、山西等省域最終需求效應的增量作用較為明顯,說明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對省域碳足跡增加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天津、海南、福建、青海等省域最終需求對碳足跡總量增量效應相對較小。

圖最終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3為了更好地研究最終需求效應對碳足跡的影響,將最終需求效應分為消費需求效應、投資需求效應和淨流出效應。下麵分別分析不同最終需求變動對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

消費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1消費需求效應主要是考慮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對碳足跡的影響。從圖中看出,消費需求變動對於碳足跡總量增加有推動作用。河北、浙江、江5.4蘇、吉林和雲南等地的消費需求增量效應很高,天津、福建、海南和青海等省域的消費需求增量效應較小。消費需求增量效應過高說明我國各省域的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規模和結構不夠合理,未能起到碳減排作用。

58圖消費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投資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2投資需求效應與消費需求效應一樣,也給碳足跡總量增長帶來正的效應,不過貢獻值相對更大。究其原因,一是由於我國投資規模的加大,二是投資項目傾向於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投資需求效應主要作用於建築業等高能耗產業,這些產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能源利用率不高,所以增量效應比較明顯。從圖發現,江蘇、浙江、山西、河北、吉林、安徽等地5.5的投資需求對碳足跡總量變動的貢獻值較高,天津、福建、海南、甘肅、青海等地的投資需求對碳足跡總量變動的貢獻值比較小。投資需求效應過高說明除了投資規模因素外,我國各省域的投資結構不夠合理,未能合理地引導投資投向低能耗產業,同時也說明我國對於低能耗產業的發展力度不夠,過於依賴高能耗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圖投資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559淨流出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3淨流出變動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見圖。相對於其他影響5.6因素,淨流出效應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異性,但貢獻值較小。山西、內蒙古、山東、廣東等地的淨流出效應為正值,即對碳足跡總量起到增量作用,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江蘇、雲南等地的淨流出對碳足跡總量影響表現為負效應。各省域產品和服務貿易量的差異對碳足跡總量的變化起到不同的影響。

圖淨流出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65.5小結本章通過采用結構分解法對影響碳足跡變動的因素進行分解,測算了碳排放技術變動、生產技術變動、最終需求變動對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最終需求效應分解為消費需求效應、投資需求效應和淨流出效應,探討其變動的影響。同時,在對各影響因素分解的基礎上進行了省際的比較,分析各影響因素在省際的差異。研究發現:()碳排放技術進步是抑製我國碳足跡增長的主要因素,但對各省域影1

響程度不同。碳排放技術對各省域的碳足跡減排效應均較明顯,尤其是浙江、北京、廣東、江蘇、山西等中東部省域的減排效應更為明顯。因為中東部發達省域的碳排放技術較為先進,運用較為廣泛,對降低碳足跡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省域碳排放技術效應較弱。因此,要通過節能60減排技術提升與應用,尤其要提高落後地區省域的減排技術水平,來抑製我國碳足跡增長。

()生產技術對大部分省域的碳足跡起到增量效應,但貢獻率相對較2

小。生產技術效應較大的是河北、山東、北京等我國北部沿海地區,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東南沿海省域的增量效應也較高,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域的增量效應不明顯。生產技術的增量效應意味著由於生產過程對高能耗中間產品需求較大而導致碳足跡的增長。因此,應當改變“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資源密集型發展現狀,提升生產係統的中間生產技術水平。

()最終需求是促進碳足跡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其中投資需求對碳足跡3

增量效應更為明顯,幾乎所有省域(河北除外)的投資需求效應貢獻值高於消費需求效應貢獻值,在碳足跡變動中起到主要的增量作用。因此,應當加快實現資本投資理念的轉變,引導資本流向低能耗產業,扶持低能耗產業的發展,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消費需求對碳足跡變動的增量效應也不小,河北、浙江、江蘇、吉林和雲南等省域的增量效應最為明顯。因此,應當將消費領域的節能減排作為減低碳足跡的重要舉措,采取措施引導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向低碳方向轉變。淨流出效應對各省域的碳足跡影響程度相對較小,但省域之間差異相對較大。

61第6章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與分析省際隱含碳轉移包括隱含碳流出和流入兩部分,隱含碳流出指的是由其他地區的消費引起的本地碳排放,而隱含碳流入指的是本地消費者消費所引起的其他地區碳排放。隱含碳流出與流入之差表示隱含碳淨流出,正值表示淨流出,負值表示淨流入。本章運用省際碳轉移模型對年和年我國20022007省際隱含碳轉移進行核算與分析,並從部門結構角度做進一步探討。

6.1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結果運用式()、式()和式(),得到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出、碳流入3.183.193.20以及碳淨流出,結果如表所示。

6.1表各省域碳流出、碳流入以及碳淨流出單位:萬噸6.1碳流出碳流入碳淨流出區域省域年年年年年年200220072002200720022007遼寧東北232167221156305011653672吉林地區459078712596594819941923黑龍江1280369557057330-4425-3634北京北部3558481654278697-1869-3881天津沿海2611342054907913-2880-4493河北地區437493073089700812852298山東4061627930575480100479962續表碳流出碳流入碳淨流出區域省域年年年年年年200220072002200720022007東部上海2199424134497850-1250-3609沿海江蘇31665493198447401182753地區浙江2140462622455621-104-995南部福建91716716931672225-1沿海廣東1048369617206794-672-3099地區海南77392963591013818山西黃河468963912362319523273195河南中遊2399588325916857-192-974陝西地區1252510019624433-710668內蒙古459570611488248131074580安徽長江2141444417733828368617湖北中遊1556203920042678-447-639湖南地區679386019162718-12381142江西859169515732420-715-725廣西1613241015102818103-408重慶西南12623679102124872411192四川地區168228527742240908612貴州128524319822173303258雲南95427538182593136160甘肅815162210641931-249-309西北青海173117611981483-1025-307地區寧夏133719476971116640831新疆100517583551401650357為了考察我國省域碳轉移空間特征,下麵對年隱含碳流出、碳流入2007和碳淨流出進行分析。

63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出總量分析6.1.1從圖中可以看出,年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出總量較高的省域是6.12007河北、吉林、內蒙古、遼寧、山西、山東、河南、江蘇等,這些省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能源大省,如山西,煤炭資源豐富,是國內其他省域主要的能源提供者,輸出了大量的煤炭、電力等初級產品及能源密集型產品。另一類是像河北、內蒙古、遼寧等省域,它們既是產煤大省,也是鋼鐵大省。河北是我國主要的產煤大省,有大型的鋼鐵加工生產企業,年鋼鐵產量達到全國的2007\/。鋼鐵行業屬於高碳排放行業,鋼鐵的加工生產並輸出到省外,使得其隱15含碳流出總量比較高。與之相似的還有內蒙古和遼寧,它們在輸出能源和鋼鐵等產品時,也伴隨著大量碳的流出。還有一類是製造業大省,製造業基礎好,如江蘇、山東、河南等。由於製造業發達,製造業的輸出量大,流出的碳足跡也高。隱含碳流出量較小的省域位於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雖然這些省域資源豐富,調出的產業部門以資源型為主,但其經濟總量有限,省際輸出產品隱含碳總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