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的工商倫理與企業家精神(1)(1 / 1)

吳曉波:中國的工商倫理與企業家精神

在二十五年的編輯工作中,出現在《中國企業家》雜誌中的內容絕大部分為公司故事、產業剖析及管理案例等等,不過,也有相當的一部分,關注的是形而上的工商倫理與企業家精神,從中很可以讀出企業家階層從財富自覺到階層自覺的整個曲折曆程。這本雜誌在身份認同、道統傳承及責任自覺三方麵對工商倫理的重建展開了持續的努力。

雜誌創刊與馬克斯·韋伯之問

1985年5月,中國廠長(經理)工作研究會與《經濟日報》社合辦創刊《中國企業家》,據回憶,這個刊名是主管經濟的國務院副總理穀牧最終敲板確定的,這其中,還帶有一點點的風險。

對於中國的工商業者,古來就有不同稱謂。早年,從事工業者為匠,四處販售者為商,坐地叫賣者為賈。進入近代之後,始有廠長、經理之謂。而稱之為“家”,則完全是在二十世紀80年代之後,不過在80年代初期“企業家”一詞曾經是“貶義詞”。日後與《中國企業家》雜誌淵源頗深的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曾回憶說,在1984年,他寫了一篇題為《時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的文章,決定采用此文的《讀書》雜誌編輯跟他商榷:“企業家”要不要改成“實業家”?企業家的“冒險精神”要不要改成“探險精神”或“創新精神”?張維迎回憶道:“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兩個詞都是貶義的,在中國人的詞典裏麵都是有負麵意思的。”

因此,把新刊物定名為《中國企業家》似乎還是需要一點“冒險精神”。在創刊號上,有國家經委副主任、中國廠長(經理)工作研究會會長、雜誌的主要催生者袁寶華的“代發刊詞”,題為《一點希望》,他對新生雜誌提出了三點“辦好”的要求,一是要準確,即準確傳達政府的政策及市場的信息,二是傳播知識,三是內容充實、文字生動。這三條大抵是當時媒體的“最高要求”,是一種啟蒙型的產物,它與價值觀和立場無關。